时间: 2025-05-06 00:5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0:50:29
南浦(四月八日)
作者: 史浩
天气正清和,庆西乾释迦如来出世。
毓质向金盆,祥云布层霄九龙喷水。
东传震旦,正令此日人人记。
露盘百卉拥金容,香汤争来拂洗。
谁知这个因缘,化众生令求,尘埃脱离。
一点本昭昭,当须向兹时便知瞥地。
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
若犹未晤,且管令师僧,八丈十二。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和的日子,正值四月八日,庆祝释迦牟尼佛的诞生。诗中提到金盆和祥云,象征着佛教的光辉和神圣。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百花争艳,香汤涌动,象征着对佛的祝福与敬仰。然而,诗人反思这个因缘,认为众生应当超脱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明亮。最后,他呼吁众人自觉觉醒,不必费心去追寻,若未能领悟,仍需依赖师僧的教导。
史浩,字子升,号寒山,宋代诗人,主要以诗词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蕴含哲理。
这首诗作于四月八日,是佛教徒庆祝释迦牟尼佛诞辰的重要节日。诗人在这样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日子里,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南浦(四月八日)》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在庆祝释迦牟尼佛诞辰的背景下,深刻反思了生命与信仰的关系。作品开头描绘了清和的天气和佛教的庆典,给人以祥和之感。接着,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如“金盆”和“祥云”,传达了对佛教的敬仰之情。诗中提到的“露盘百卉拥金容”,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丽,也象征着对佛的祝福。
在对因缘的思考中,诗人强调了超脱尘世的重要性,认为众生应追求内心的明亮,而不是沉迷于外在的繁华。最后,诗人以“何烦费手,自然作个惺惺底”结束,强调内心觉醒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佛教中具有深厚的哲理基础。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也深刻映射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世俗的超脱。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庆祝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超脱尘世的重要性,强调内心的觉醒与明亮。
这首诗主要庆祝什么?
诗中提到的“金盆”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