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18:18: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18:18:25
万古稽山下,森森大禹祠。
幽人来暗祷,灵魄望潜知。
帝虑河频决,民忧业旋移。
自惭无异策,载拜泪双垂。
在古老的稽山脚下,耸立着大禹的庙宇。
隐士来到这里默默祈祷,希望灵魂能默默感知。
皇帝担忧河流频频泛滥,百姓忧虑生计不保。
我感到羞愧,没有好的对策,只能带着泪水恭敬拜拜。
作者介绍:潘阆,字子华,号水云居士,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风格婉约,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癸未年(公元1183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对内忧外患,民生困苦,作者在大禹庙前祈祷,表达了对百姓生计的关心与对治水功臣的敬仰。
这首诗以稽山的大禹庙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大禹的崇敬以及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忧虑。首句“万古稽山下,森森大禹祠”以雄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开篇,营造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接着,诗人借用“幽人来暗祷”的形象,表现出隐士的孤独与对神灵的依赖,暗示了人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
“帝虑河频决,民忧业旋移”两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危机,河流的频繁决口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困扰,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无力与羞愧,尤其是最后一句“自惭无异策,载拜泪双垂”,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动容。
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关切,展现了诗人心系民生的情怀和对治水英雄的敬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和对治水英雄的崇敬,反映了诗人对民生困苦的忧虑与无奈,显示出诗人心中对大自然和社会责任的敬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幽人”指的是谁?
诗中“帝虑河频决”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载拜泪双垂”中“泪双垂”代表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而李白的《庐山谣》则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个人的洒脱与壮志,两者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