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颂古十七首》

时间: 2025-07-27 11:26:22

诗句

黄龙一唾绝迟疑,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獃郎犹向火边栖。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1:26:22

原文展示:

《颂古十七首》
作者: 释宗演〔宋代〕

黄龙一唾绝迟疑,
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
獃郎犹向火边栖。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考:黄龙仅仅一口唾沫就能消除迟疑和犹豫,让人忍俊不禁,而旁观者对此却又感到无奈和悲伤。姹女(指月亮)早已飞升到天上,而那呆笨的郎君依然守在火边徘徊。

注释:

  • 黄龙:传说中的神龙,象征着威严和力量。
  • :唾沫,表示一种轻松随意的动作。
  • 姹女:指的是月亮或美丽的女子,这里用作象征。
  • 獃郎:愚笨的男子,表现出一种呆滞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典故解析:

  • 姹女: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姹女常被用来指代月亮或美丽的女子,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理想或情感。
  • 黄龙:黄龙在中国文化中常用来象征皇权与神秘力量,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释宗演,宋代僧人,其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基础,常常通过诗词表达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其风格清新脱俗,常用典故和隐喻来展现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的时期,诗人借古抒怀,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时间、人生和理想的对比。开头的“黄龙一唾绝迟疑”既显示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也隐含着一种对人生决断的渴望。接着“笑杀傍观又可悲”,在轻松的表象下却流露出一种对旁观者无奈的同情。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姹女的飞升与獃郎的徘徊形成鲜明对照,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隔阂。整首诗在描绘月亮的美丽与男性的呆滞之际,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黄龙一唾绝迟疑”:黄龙一声令下,犹豫便消失,表现出果断和力量。
    • “笑杀傍观又可悲”:旁观者的笑声中带着悲凉,反映出对无奈局势的感慨。
    • “姹女已归霄汉去”:美丽的理想已远去,象征着一种失去。
    • “獃郎犹向火边栖”:呆笨的男子仍然停留在旧有的地方,象征着对旧生活的依恋。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姹女与獃郎)、拟人(黄龙的威严)、比喻(黄龙象征力量)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对理想的向往与对现状的无奈。

意象分析:

  • 黄龙:象征力量和决断,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状态。
  • 姹女:象征美好与理想,寓意着人生中不可企及的目标。
  • 獃郎:象征呆滞和无奈,反映出人们在面对理想时的无能为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黄龙”象征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决断与力量
    C. 时间的流逝

  2. “姹女已归霄汉去”中的“姹女”指代什么?
    A. 一位普通的女子
    B. 月亮或理想
    C. 传说中的神龙

  3. 诗中表现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无奈与感慨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涉及思乡的主题。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颂古十七首》都涉及到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颂古十七首》则更关注于个体的无奈和选择。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读》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钗头凤 钗头凤 钗头凤 题司属云《五秀野居诗集》后 钗头凤 次史梅溪韵 钗头凤 冬闺 钗头凤 钗头凤·丁未初夏作于横桥老屋 钗头凤 秋夜不寐,漫成此调 钗头凤 闺情 钗头凤 途中觅酒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顶名替身 宏洽 魚字旁的字 包含普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许的成语 淡然处之 悬鞀设铎 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盈车之鱼 缶字旁的字 切片 迂谈阔论 斗鸡走狗 十字旁的字 爪字旁的字 愁云惨雾 小黄鱼 立刀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