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4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49:47
至老子庙应诏诗
作者: 庾信 〔南北朝〕
虚无推驭辨。寥廓本乘蜺。
三门临苦县。九井对灵溪盛丹须竹节。
量药用力圭。石似临卭芋。
芝如封禅泥。毻毛新鹄小。
盘根古树低。野戍孤烟起。
春山百鸟啼。路有三千别。
途经七圣迷。唯当别关吏。
直向流沙西。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理解为:
在虚无的境界中辨别事物,辽阔的空间里本是乘风而行的蜺(蜻蜓)。
三座门面临着苦县,九口井对着灵溪,盛开的丹砂与竹节相伴。
量药时须用力的圭(古代的量器),石头似乎在临近的芋上。
芝草犹如封禅的泥土,毛茸茸的小鹄鸟飞过。
古老的树根低垂,野外的哨所孤烟升起。
春天的山中,百鸟齐鸣。路上有三千条别离,
经过七位圣人却迷了路。
唯有告别关吏,直向流沙的西边前行。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号山人,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融合了古典与个人情感,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至老子庙应诏诗》创作于庾信被召至老子庙时。此时,社会动荡,庾信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道理的思考和对人生离别的感慨,反映了他对道教思想的认同与对人生哲学的探索。
《至老子庙应诏诗》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作品。全诗以虚无的境界为起点,逐渐展开对生命、自然和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诗人在开篇便提出虚无与辨别的关系,这使得整首诗在概念上显得深奥而富有层次感。
诗中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春山百鸟啼”,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同时,“路有三千别”和“途经七圣迷”则是对人生旅途的无奈与迷茫的揭示,仿佛在告诉我们,即使有众多选择,最终的归宿依然不明。
在修辞上,诗人运用了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示了哲理与自然的结合。每一幅画面都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使得全诗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思想的深度。
整首诗以“直向流沙西”作为结尾,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探索,传达了庾信对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此诗不仅是对老子思想的响应,更是对人生之道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与哲学意义。
整首诗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道理的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生的种种选择,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渴望。无论是选择的艰难,还是对道理的探寻,诗中都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织。
这首诗的作者是?
“春山百鸟啼”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唯当别关吏”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