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次仲砚诗》

时间: 2025-08-03 06:38:50

诗句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3 06:38:50

原文展示: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

白话文翻译:

听说端溪砚台好,怀疑是因为当地风俗。 那些人并不博学多识,这种说法未必公正。 虽然野客名声美好,但才华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在笔墨之外,文章的光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注释:

  • 端溪:指端溪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广东端溪。
  • 土风:当地的风俗习惯。
  • 博识:博学多识。
  • 野客:指在野的文人,这里可能指其他文人。
  • 濡毫滋墨:指书写时沾墨的动作,这里指创作。
  • 文涣:文章的光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次仲,宋代文人。他的作品多以诗词为主,风格清新,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评价端溪砚时,对其他文人的才华表示怀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李廌在接触到端溪砚后,对当时文人对端溪砚的评价表示怀疑,认为他们的评价未必公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文学才华的看法。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端溪砚的评价,反映了作者对文学才华的看法。诗中,李廌首先提出对端溪砚的普遍好评表示怀疑,认为这种评价可能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未必公正。接着,他指出那些声称端溪砚好的人可能并不博学多识,他们的说法未必可信。然后,他提到虽然野客名声美好,但他们的才华可能并不出众。最后,他指出在笔墨之外,文章的光彩也只是徒有其表,暗示真正的才华不应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光彩上。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表达了作者对文学才华的深刻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闻道端溪好,疑应为土风。——听说端溪砚台好,怀疑是因为当地风俗。
  2. 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那些人并不博学多识,这种说法未必公正。
  3. 野客虽云美,才华恐未同。——虽然野客名声美好,但才华恐怕不能相提并论。
  4. 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在笔墨之外,文章的光彩也只是徒有其表。

修辞手法:

  • 比喻:“濡毫滋墨外,文涣亦徒空”中的“文涣亦徒空”比喻文章的光彩只是表面的,没有实质内容。
  • 对仗:“彼人非博识,此语未为公”中的“彼人”与“此语”形成对仗,强调评价的不公正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批判表面的光彩和虚名,强调真正的才华不应仅仅体现在表面的光彩上,而应有实质的内容和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端溪:象征着名贵的砚台,也象征着文人的才华。
  • 土风:象征着当地的风俗习惯,可能影响对砚台的评价。
  • 野客:象征着在野的文人,可能没有真正的才华。
  • 文涣:象征着文章的光彩,但在这里暗示只是表面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端溪”是指什么? A. 一种名贵的砚台 B. 一种当地的风俗 C. 一种文人的才华 D. 一种文章的光彩

  2. 作者对“野客”的看法是什么? A. 认为他们才华出众 B. 认为他们才华平庸 C. 认为他们名声美好 D. 认为他们名声不佳

  3. 诗中的“文涣亦徒空”表达了什么意思? A. 文章的光彩有实质内容 B. 文章的光彩只是表面的 C. 文章的光彩很深远 D. 文章的光彩很浅显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文学才华的看法,强调才华的实质而非表面的光彩。

诗词对比:

  • 李廌的《和次仲砚诗》与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文学才华的看法,但李廌的诗更侧重于批判表面的光彩,而苏轼的诗则更侧重于表达对才华的怀念和珍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这本书收录了宋代多位诗人的作品,包括李廌的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宋代诗歌。
  • 《苏轼诗选》:这本书收录了苏轼的多首诗作,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苏轼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

相关查询

中秋夜二首 其一 题秋江钓艇图 秋末晚眺 清明郊游 感谢冶盦先生借书 日本投降世界和平公园开庆祝会感而赋此 梦游虎丘 春暮郊游 游王官谷 戏书长老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折文旁的字 包含送的词语有哪些 金字旁的字 囊结尾的成语 荒乱 韭字旁的字 时者难得而易失 毫不讳言 体温 一力承当 飞字旁的字 撑门拄户 幾字旁的字 包含簧的词语有哪些 明公正道 仰面唾天 稿件 鞗革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