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1:24
题天竺南院赠闲元旻清四上人
白居易
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
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
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
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
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
这首诗写的是在天竺南院的景色和与友人的送别。诗中描绘了芳草和绿树交织的美丽景象,山中景色逐渐昏暗,四月的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仍有余温。微雨过后,竹寺宁静,石径上没有尘土。出现了一位穿白衣的居士和四位身着方袍的道人。这里是佛国的土地,人与人之间并非世俗的交情。在城中山下的别离,送别时依然情意殷勤。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他以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而闻名,常关注民生疾苦。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此诗写于天竺南院,可能是诗人游历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宁静佛国的向往。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人际情感交织,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情的人际关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友谊的热爱。开篇即以“杂芳涧草合,繁绿岩树新”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美丽,展现了天竺南院的幽静和自然之美。接着,诗中通过“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馀春”来传达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替,烘托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怀旧。
“竹寺过微雨,石径无纤尘”则描绘了雨后清新的环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宁静的修行之地。最后两句“地是佛国土,人非俗交亲”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而“城中山下别,相送亦殷勤”则又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尽管身处喧嚣的城市,依然能够感受到友谊的温暖。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白居易在关心社会与人情的同时,亦对自然和修行生活的向往,具有典型的唐代诗人的风范。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友情,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表现的超脱尘世的情感与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承载了人文精神,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杂芳涧草合”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A. 荒凉的山谷
B. 生机盎然的自然
C. 纷乱的城市
“白衣一居士”代表了什么?
A. 世俗的商人
B. 修行者
C. 游侠
诗中提到的“佛国土”指的是?
A. 物质富饶的地方
B. 心灵的净土
C. 热闹的城市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