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4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45:09
四郊多少出云山,
六月如何得雨悭。
天意茫茫知不外,
秋成岌岌有无閒。
人非稼穑谁为命,
职在蛟龙可听閒。
终藉精忱起灵蛰,
鹤骖带得夜瓢还。
远处的山峦,云雾缭绕,四周有多少;
六月的时节,怎么会缺少雨水呢?
天意如同迷雾般,不可捉摸,难以明了;
秋天将至,时光匆匆,似乎无暇安宁。
人若不耕种,生活又由谁来保障?
蛟龙的职责是为了耳闻四方的闲话。
最终还是要依靠真诚的心,唤醒沉睡的灵气;
白鹤驾驭着轻盈的云朵,带着夜色的瓢来回。
陈著是宋代的诗人,生平较少记载,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深刻观察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社会、人情的关怀,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
此诗创作于一个缺雨的夏季,诗人以祈雨的心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内心的焦虑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融入了对农耕生活的关注,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紧密联系。
《次韵卢致远祈雨喜应》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的诗作,通过诗人对四周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雨水的渴望和对天意的思考。开篇以“四郊多少出云山”引入,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景,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六月如何得雨悭”表达了对缺雨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深切关心。这不仅仅是对天气的描写,更是对农人生活的同情,显现出诗人对平民百姓生存状态的关切。
“天意茫茫知不外,秋成岌岌有无閒”两句,诗人反思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的命运,感受到一种无力感。后半部分,诗人提到“人非稼穑谁为命”,强调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关系,意味着只有通过辛勤的耕作才能获得生活的保障。最后,通过“终藉精忱起灵蛰”表达了对生活的信心,强调真诚的心灵能够唤醒自然的灵气,隐喻着希望和复苏的力量。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景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诗人通过对缺雨的感慨,呼唤人们珍惜自然,努力耕耘,以实现生活的富足。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A. 风
B. 水
C. 土
D. 火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个人感情
B.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C. 战争与和平
D. 诗人的旅行
“四郊多少出云山”中“云山”指的是什么?
A. 高山
B. 云雾缭绕的山
C. 山里的云
D. 昂贵的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