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6:2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6:28:16
酬忠公林亭
——包融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诗中描绘了一位隐者在江边的宁静生活。他选择在西边的山林中建造小屋,种下了树木,使得小屋被阴影笼罩。偶尔有人路过,车声在林中遥远可闻。他自言自语,认为在这寸土之间,可以远离世俗的纷扰。宁静的心境并不是依赖于居所,而是内心的选择。正值秋天,院子里的树木已然落叶,仰望着天空,感到一丝萧瑟。诗人寻求着内心的乐趣,决定去采菊,放松心情。世俗的烦恼到达门口便尽去,远方的情谊却愈发深厚。与友人交谈时,深入探讨理性的真谛,再次剖析内心的幽深情怀。最后,诗人渴望从山中寄信给远方的朋友,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包融,唐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生活在安静的隐居环境中,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
本诗写于包融隐居期间,表现他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以及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诗中通过描绘江外的静谧环境,表达了对喧嚣尘世的远离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作者的“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不仅描绘了隐居的环境,也隐含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随着季节的变换,秋天的落叶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使得诗歌充满了哲思。与友人交谈的过程展现了他对理性和内心情感的思考,最终渴望寄信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形成了诗歌温柔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外桃源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诗中提到的隐士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诗人对友人的情感如何?
“自言解尘事”中的“尘”指的是什么?
答案:
比较包融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但包融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而陶渊明则更关注自然景色与生活的恬淡。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