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江月》

时间: 2025-05-01 05:38:55

诗句

二十余年看访道,经游万水千山。

明师未遇肯安闲。

几度拈香一瓣。

幸遇至人说破,虚无妙用循环。

工夫只在片时间。

遍体神光灿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38:55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作者: 林自然
二十余年看访道,经游万水千山。
明师未遇肯安闲,几度拈香一瓣。
幸遇至人说破,虚无妙用循环。
工夫只在片时间,遍体神光灿烂。


白话文翻译:

我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寻找道理,游历了无数的山川河流。
然而却始终没有遇到一位明师,愿意让我安心静坐。
几次我尝试点燃香烛,心中祈祷一瓣。
幸好遇到了一位智慧之人,揭示了虚无的妙用是如何循环的。
修行的关键只在于片刻的时间,才能使全身充满光辉灿烂。


注释:

字词注释:

  • 看访道:寻找和探索道理。
  • 明师:智慧的老师。
  • 安闲:平静而安宁。
  • 拈香:点香,表示修行或祭祀。
  • 至人:智慧的人,指高人或明师。
  • 虚无:无形无相,指一种境界或状态。
  • 妙用:奇妙的用处或效果。
  • 工夫:工夫,指功夫或修行。
  • 神光:灵性的光辉。

典故解析:

  • “明师”与“至人”强调了在道理探索中遇到真正的导师的重要性。
  • “拈香”作为一种修行方式,常见于道教和佛教的仪式中,象征着内心的虔诚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自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其清新脱俗、兼具哲理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林自然的修行与探索过程中,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经历了漫长的修行后,终于在某次机缘下获得顿悟,表达了他对明师的渴望和对修行的领悟。


诗歌鉴赏:

《西江月》以清新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二十余年的修行与探索之路。从“二十余年看访道”开篇,显示出漫长的求索历程,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沉重与思索的艰辛。接下来的“经游万水千山”,则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哲学的追求。

诗中“明师未遇肯安闲”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智慧老师的渴望,内心深处的无奈与焦虑,伴随着“几度拈香一瓣”的修行,显示出一种虔诚与执念。幸而在这一过程中,诗人遇到了“至人”,这位启迪者让他领悟到“虚无妙用循环”的道理,表明了修行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不断循环与深入的过程。

最后,“工夫只在片时间,遍体神光灿烂”一句,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对当下的把握,片刻的专注即可带来灵性的光辉,体现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智慧。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道理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思考,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二十余年看访道:表达了追求真理的过程漫长而艰辛。
  2. 经游万水千山:说明了诗人在追求道理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考验与磨练。
  3. 明师未遇肯安闲:虽有求道之心,但未能遇到明师,心中难以安宁。
  4. 几度拈香一瓣:表示诗人多次尝试修行,表达了他虔诚的态度。
  5. 幸遇至人说破:遇到了智慧的人,获得了启发。
  6. 虚无妙用循环:领悟到修行的奥秘在于虚无的循环。
  7. 工夫只在片时间:强调修行的关键在于当下的专注。
  8. 遍体神光灿烂:最终达到了一种灵性的辉煌状态。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偶结构,如“明师未遇肯安闲”与“几度拈香一瓣”,增加了韵律感。
  • “虚无妙用循环”运用抽象概念,表现了哲理的深邃。
  • 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内心的追求与领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修行的真谛,强调在漫长的探索中,关键在于对当下的把握与内心的觉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万水千山:象征追求中的艰辛与广阔的探索。
  • 明师:象征智慧与指导。
  • 香烛:象征修行与敬意。
  • 神光:象征灵性与觉悟。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追求的图景,展现了道教和佛教哲理中的修行与领悟过程,体现出对内心平和与智慧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用了多少年在看访道?

    • A. 十年
    • B. 二十年
    • C. 二十余年
    • D. 三十年
  2. “明师未遇肯安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安宁
    • B. 焦虑
    • C. 快乐
    • D. 失落
  3. “工夫只在片时间”说明了什么?

    • A. 修行不需要时间
    • B. 修行的关键在于当下
    • C. 修行很简单
    • D. 时间不重要

答案:

  1. C. 二十余年
  2. B. 焦虑
  3. B. 修行的关键在于当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题西林壁》 - 惠能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登高》相比,林自然的诗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修行与哲理思考,而杜甫则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遭遇,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选录了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有助于理解林自然的诗歌风格。
  • 《道教与诗歌》 - 探讨道教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 《古诗词鉴赏》 - 提供对古诗词的系统分析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梦起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其一 正月六日至延安作 菩萨蛮 赠妓 菩萨蛮 其四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和阮亭韵 其一 乍遇 菩萨蛮 菩萨蛮五首·集南唐李后主句 其三 菩萨蛮(次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打道回府 鸟字旁的字 能刚能柔 追封 暴取豪夺 启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鬼狐由 信禽 七项全能 包含攻的词语有哪些 连理枝 血字旁的字 有志无时 言字旁的字 扯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牛字旁的字 众禽 糹字旁的字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