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44: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44:53
江行安可食无鱼,问著笭箵总道虚。
底事官船渠不卖,从来污吏喜侵渔。
在江上行船怎能吃到鱼,问起渔民总是说没有。
为什么官船不卖鱼呢,原来那些贪官喜欢侵占渔业。
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中贪官污吏的现象,尤其是在水域的控制和渔业资源的掠夺。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可以与《史记》中关于贪官污吏的记载相联系,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民生的关心。
作者介绍:姚勉,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官吏贪腐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并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官场腐败严重的时期,渔民与官府之间的矛盾加剧,诗人借此表达对渔民的同情以及对腐败现象的愤慨。
姚勉的《沿江买鱼不得询之则前此多为官船所强取故有亦言无因成三绝 其一》是一首深刻揭示社会矛盾的诗。诗的开头便提出了一个困惑:“江行安可食无鱼”,引人思考为何在水域丰沛的江河中却无法捕捞到鱼。这样的设问不仅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也埋下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接着,诗人通过“问著笭箵总道虚”这一句,展现了渔民的无奈与失望,他们即使在最需要食物的时候,也只能得到“虛”的回答。这一细节让人感受到民生的困境与苦涩。
最后,诗句“底事官船渠不卖,从来污吏喜侵渔”更是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贪官污吏,揭示了他们对渔民生计的侵害。这不仅是对个别现象的描述,更是对整个社会腐败现象的控诉。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现出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深刻反思与愤怒,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揭示了官僚体系的腐败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渔民的同情。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为何说“江行安可食无鱼”?
诗中提到的“污吏”指的是?
诗人对渔民的态度是?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以上的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姚勉的这首诗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