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05: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5:35
关下
作者: 崔道融 〔唐代〕
百二山河壮帝畿,
关门何事更开迟。
应从漏却田文后,
每度闻鸡不免疑。
这首诗描绘了关隘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疑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中提到的“百二山河”指的是壮丽的山河,体现了祖国的辽阔。而“关门何事更开迟”则暗示着诗人对局势变化的期盼与不安。接着提到“漏却田文后”,可以理解为对历史的回想,每次听到鸡鸣时,诗人都不免产生疑惑。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田文”指的是历史上某位有名的人物,可能与诗人的身世和历史背景有关。诗中提到的鸡鸣,常常用来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迁。
作者介绍
崔道融,唐代诗人,字宗之,原籍河北,后迁至江南。他以五言绝句和律诗见称,作品多描绘山水、边塞,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统一、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关隘的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关下》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开篇的“百二山河壮帝畿”一句,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帝国的雄伟气势,折射出对故国的深情。而“关门何事更开迟”则引出诗人内心的疑惑与焦虑,关门的迟开象征着国家的动荡与不安,带出一种历史的哀愁。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提到“应从漏却田文后”,这是对历史的回顾,暗示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反思。最后一句“每度闻鸡不免疑”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因时局变化而产生的疑虑与不安。鸡鸣通常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但在这首诗中却带有一种不安的情绪,似乎预示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整首诗的情感在对比中愈加深刻,壮丽的山河与内心的忧虑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的深沉关怀与个人的无奈。在汉代的历史背景下,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哲理的画面,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壮丽的山河与关门的迟开形成鲜明对比,鸡鸣的象征意义则在诗中透露出深刻的忧虑。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及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百二山河”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家乡
B. 祖国的山河
C. 一座山
“关门何事更开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安宁
B. 疑虑
C. 喜悦
诗中提到的“田文”与什么相关?
A. 历史人物
B. 诗人的名字
C. 诗的题材
答案:1-B,2-B,3-A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关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前者更侧重于对国家未来的思考,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壮志豪情。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