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8:03
及第后谢座主
作者: 周匡物 〔唐代〕
一纵东越入西秦,
十度闻莺不见春。
试向昆山投瓦砾,
便容灵沼濯埃尘。
悲欢暗负风云力,
感激潜生草木身。
中夜自将形影语,
古来吞炭是何人。
一纵身奔向东越,进入西秦,
十次听见莺鸟鸣叫,却未见春天的到来。
试着向昆山投掷瓦砾,
便能让灵沼洗去身上的尘埃。
悲欢暗自承受着风云的力量,
感激之心潜藏在草木之间。
半夜时分,我自言自语,
古来吞炭的人又是谁呢?
周匡物,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内容多涉及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其作品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此诗写于诗人及第后,表达了内心对人生的感慨与反思,既有对仕途的期待,又有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
《及第后谢座主》一诗,展现了周匡物在科举成功后的复杂心情。诗的开头以“纵东越入西秦”开篇,显示了诗人奋发向上的姿态,然而紧接着的“十度闻莺不见春”则暗示了内心的失落与对理想的渴望,春天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但诗人却未能如愿以偿,形成鲜明对比。
“试向昆山投瓦砾,便容灵沼濯埃尘”则运用了比喻手法,昆山与灵沼的意象让人联想到高洁与清明,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努力洗去身上的尘埃,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清明的愿望。
最后几句,“悲欢暗负风云力,感激潜生草木身”中,诗人感慨于人生的起伏与无常,风云象征着人生的变幻莫测,草木则隐喻着生命的坚韧与生机。结尾“中夜自将形影语,古来吞炭是何人”则引发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既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典雅与心境。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社会、自然、人情的独特感悟与深刻思考。
诗人所提到的“昆山”象征什么?
A. 富贵
B. 理想与高洁
C. 悲伤
D. 失落
“十度闻莺不见春”中的“春”象征什么?
A. 财富
B. 美好与希望
C. 失败
D. 阴暗
“古来吞炭是何人”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A. 询问古人
B. 反思人生的意义
C. 追求财富
D. 对历史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