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8:2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8:29:34
梦里秦淮清夜游。银罂檀板地几经秋。青溪如带掌中流。三十曲,曲曲木兰舟。锦瑟伴空侯。春江花月里不曾愁。折梅何日下西洲。音信断,愁上阅江楼。
在梦中,我在秦淮河的清夜里游玩。银色的罂粟花与檀木的板凳,经历了多少个秋天。青溪如同带子在手心中流淌。三十个曲子,每一个曲子上都有木兰船。锦瑟伴随着空中的游子。在春江花月之下,我从未感到忧愁。什么时候才能折梅到西洲呢?音信断绝,愁苦在阅江楼上升起。
“秦淮”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河流,承载了众多文人墨客的情感寄托;“折梅”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怀念。
王士禛(1640-1710),字茂荫,号天池,清代诗人,善于山水诗和词,受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影响,作品中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小重山 其二》创作于清代,正值王士禛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往昔的怀念。在清代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多以江南水乡的景色抒发情感,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以梦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秦淮河上游玩的清夜场景,展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梦里秦淮清夜游”,便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又恬静的氛围,正如梦境般的美好。接下来的“银罂檀板地几经秋”则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感慨。
诗中“青溪如带掌中流”将水的柔美与诗人内心的宁静结合,表现出一种轻盈的意境。而“三十曲,曲曲木兰舟”则以音乐进一步渲染了场景的动感,令整首词更加生动。
后半部分转入对情感的思索,“春江花月里不曾愁”表达了诗人曾经的无忧无虑,而“音信断,愁上阅江楼”则揭示了如今的孤独与忧伤,形成鲜明对比,情感更为深刻。整首词通过精致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王士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失去的惋惜,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整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的美丽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对失去爱情的无限惆怅,表现了深厚的文化意蕴。
诗中提到的“秦淮”指的是哪个地方?
诗中“银罂”象征是什么?
诗中“春江花月里不曾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王士禛的《小重山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失去的情感的惆怅,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写,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