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7:2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27:13
采莲曲
作者: 朱超〔南北朝〕
艳色前后发,缓楫去来迟。
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
摘除莲上叶,拖出藉中丝。
湖里人无限,何日满船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采莲女子的情景:她的美丽头发在前后摇曳,慢慢划动着小船,行进得很慢。她看着妆容被荷叶的影子遮挡,洗手时又害怕沾上水草。她小心翼翼地摘去莲叶,拖出湖中的丝带。湖里的人无穷无尽,不知道何时才能满载而归。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采莲”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常常与青春、美好、爱情等主题相联系。在古代诗歌中,采莲不仅是劳动,更是情感的寄托和象征。
作者介绍:
朱超,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生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人们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依然强烈。诗中描绘的采莲场景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朱超的《采莲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采莲女子的优雅与美丽,同时也隐含了对生活的感慨。诗的开头“艳色前后发”直接引入了女子的形象,令人想象她清丽动人的样子。随着诗的展开,女子的动作被细致地刻画出来,缓慢的划桨、害怕水草的洗手,表现了她在这片水域中的细致与小心,仿佛她不仅在采莲,更是在与水面上荡漾的影子进行一种无声的对话。
而结尾的“湖里人无限,何日满船时”则引发了对未来的思索。无限的人群与希望的满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诗人通过这幅生动的画面,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表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感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艳色”指的是:
A. 鲜艳的颜色
B. 水的颜色
C. 竹子的颜色
“洗手畏菱滋”中的“菱滋”是指:
A. 荷叶
B. 水草
C. 鱼类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失望
B. 期待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朱超的《采莲曲》与李白的同名诗歌相比,前者更加细腻与柔美,后者则显得豪放与奔放。两者在表现自然美的同时,各自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反映出历史时期的文化差异与诗人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