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4: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28
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
作者:元结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这首诗在问:谁能听见那“欸乃”的歌声呢?这歌声打动人心。即便湘江的波浪深沉,也不怨恨它;即使湘水清澈,也不感到怨恨。我所感叹的又有什么资格说呢?只是在羡慕那江上的明月。以前听说过有人在船上扣断了钓线,唱着这样的歌声。最开始是因为悲风而唱,最后却因愁云而生。那遗留下的曲调如今又在何处呢?只听见渔夫的歌声在飘荡。
元结(约700年-760年),字子厚,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才华出众,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和意象清新著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欸乃曲》作为《系乐府十二首》中的一首,创作于唐代的盛世时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渔夫生活的羡慕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欸乃曲》以其柔和的音韵、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依恋。全诗通过对“欸乃”声的描绘,引出对湘江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既依恋又无奈的心情。诗人不怨湘水的清澈和波浪的深沉,而是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奇妙的共鸣。
开头的“谁能听欸乃”不仅是对渔舟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感慨,仿佛在问:在这喧嚣的世间,谁能真正理解内心的声音?而后面的“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则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包容与理解,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让人联想到渔夫的悠闲与自得,形成对比的是最后的“愁云生”,似乎在揭示着生活的矛盾与无奈。整首诗的情感在起伏中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开篇设问,表达对“欸乃”声的渴望与对人心的共鸣。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表达对自然的包容心态,显示出对湘江景色的欣赏。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抒发对美好月色的羡慕,暗示一种无奈与愁苦。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讲述渔夫的悠闲生活,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从悲风到愁云,情感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复杂。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结尾感慨昔日的曲调已随渔父而去,留下一种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美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它显示了一种对自然的深沉热爱,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欸乃”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渔舟的声音
C. 一种植物
诗中提到的“湘水”象征了什么?
A. 生活的平静
B. 人生的曲折
C. 友情的深厚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A. 从快乐到悲伤
B. 从宁静到焦虑
C. 从悲伤到失落
元结的《欸乃曲》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
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个人情感的反思,但《欸乃曲》更多地展现了对渔夫生活的羡慕与对人生的无奈,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不同反映了两位诗人独特的个性和生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