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

时间: 2025-04-26 03:44:28

诗句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28

原文展示

系乐府十二首 其五 欸乃曲
作者:元结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在问:谁能听见那“欸乃”的歌声呢?这歌声打动人心。即便湘江的波浪深沉,也不怨恨它;即使湘水清澈,也不感到怨恨。我所感叹的又有什么资格说呢?只是在羡慕那江上的明月。以前听说过有人在船上扣断了钓线,唱着这样的歌声。最开始是因为悲风而唱,最后却因愁云而生。那遗留下的曲调如今又在何处呢?只听见渔夫的歌声在飘荡。

注释

  • 欸乃:一种渔舟唱和的声音,表示渔夫在划船或捕鱼时发出的声响。
  • 湘波:指湘江的波浪,深而清。
  • 江月:指江边的明月,象征美好和宁静。
  • 引钓:指钓鱼时的动作,暗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愁云:指忧愁的云,象征着情绪的低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约700年-760年),字子厚,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才华出众,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和意象清新著称,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欸乃曲》作为《系乐府十二首》中的一首,创作于唐代的盛世时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诗中表达了对渔夫生活的羡慕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诗歌鉴赏

《欸乃曲》以其柔和的音韵、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深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依恋。全诗通过对“欸乃”声的描绘,引出对湘江的情感,表现出一种既依恋又无奈的心情。诗人不怨湘水的清澈和波浪的深沉,而是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个人的情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奇妙的共鸣。

开头的“谁能听欸乃”不仅是对渔舟生活的描绘,更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感慨,仿佛在问:在这喧嚣的世间,谁能真正理解内心的声音?而后面的“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则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包容与理解,显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让人联想到渔夫的悠闲与自得,形成对比的是最后的“愁云生”,似乎在揭示着生活的矛盾与无奈。整首诗的情感在起伏中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开篇设问,表达对“欸乃”声的渴望与对人心的共鸣。

  •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表达对自然的包容心态,显示出对湘江景色的欣赏。

  •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抒发对美好月色的羡慕,暗示一种无奈与愁苦。

  •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讲述渔夫的悠闲生活,体现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

  •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从悲风到愁云,情感的变化反映出内心的复杂。

  •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结尾感慨昔日的曲调已随渔父而去,留下一种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欸乃”声比作人心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其更具亲和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对美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它显示了一种对自然的深沉热爱,和对生活的哲理思考,展现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欸乃:象征着渔舟的生活与自由。
  • 湘波:代表自然的深邃与情感的波动。
  • 江月:象征着美好与宁静的理想追求。
  • 悲风与愁云:反映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出对人生悲喜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欸乃”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渔舟的声音
    C. 一种植物

  2. 诗中提到的“湘水”象征了什么?
    A. 生活的平静
    B. 人生的曲折
    C. 友情的深厚

  3.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A. 从快乐到悲伤
    B. 从宁静到焦虑
    C. 从悲伤到失落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元结的《欸乃曲》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
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个人情感的反思,但《欸乃曲》更多地展现了对渔夫生活的羡慕与对人生的无奈,而《静夜思》则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这种情感的不同反映了两位诗人独特的个性和生活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结诗集》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古意 送严绅游兰溪 江上寄隐者 台中题壁 同洛阳诸公饯卢起居 送兄归洛使谒严司空 酬太常从兄留别(一作送太常十二兄罢册南诏却赴上都) 八月十五酬从兄常望月有怀 送柳郎中(一作柳侍御,一作李侍郎)裴起居 送徐员外还京(一作使还上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应名点卯 册正 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不死不活 廾字旁的字 竿头 顶天踵地 绞丝旁的字 逆道乱常 包含菜的词语有哪些 塞下 麦字旁的字 舌字旁的字 力字旁的字 汗流接踵 疾恶如风 月信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