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4:4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49:12
《谒金门》
作者:陈匪石 〔清代〕
花外忆。飞燕似曾相识。
满径蓬蒿王谢宅。
玳梁何处觅。
行遍孤村荒驿。
不忍话伊踪迹。
月夜佩环归未得。
四弦弹泪湿。
在花外回忆往昔,仿佛飞燕与我曾经相识。
满径的蓬蒿掩盖了王谢的旧宅。
不知玳梁(珠宝)何处寻觅。
走遍了孤零零的村庄和荒凉的驿站。
不忍提及她的踪迹。
月夜中佩环归来却未能如愿。
四弦琴声中泪水湿透了琴弦。
陈匪石,清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往往充满对往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谒金门》创作于清代,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孤独的感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使得许多人感到失落和无奈。
《谒金门》是一首抒情的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感悟。诗歌开篇即以“花外忆”引入,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回忆的氛围,仿佛在春天的花丛中,诗人触景生情,忆起往昔的点滴。
“飞燕似曾相识”,燕子作为春天的象征,带来了生机与希望,然而诗人却感到一丝惆怅,似乎那段美好的时光已不复存在。“满径蓬蒿王谢宅”,通过描绘王谢的荒凉宅第,象征着繁华落尽后的孤寂,传达出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当下荒凉的无奈。
后面的“玳梁何处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寻找的无奈,而“行遍孤村荒驿”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感,诗人走遍人迹罕至之地,却依然无法找到那份美好。“不忍话伊踪迹”中,诗人选择沉默,显示了对往昔情感的珍惜与难以启齿的痛苦。
最后两句“月夜佩环归未得,四弦弹泪湿”,以月夜为背景,呈现出一种无尽的思念与情感的流露,四弦琴声中泪水湿透,象征着心中的悲伤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分体现了陈匪石细腻的情感与深邃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回忆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孤独的感慨。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唤起读者对过往的共鸣,展现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索。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失去的哀伤。
选择题:诗中“飞燕”象征什么?
a) 友情
b) 春天与往事
c) 孤独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王谢宅”象征着____。
判断题:诗人对往事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对/错)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谒金门》的诗意,还能在互动测试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对古诗词的欣赏与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