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9:51
放言五首·其三
作者: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赠你一个方法来解决内心的疑虑,不必借助于龟甲和蓍草卦。
想要试验玉石的真伪,必须烧三天才能得出结论;
想要辨别材质的优劣,得等待七年才能明白。
周公曾因流言而感到恐惧,王莽在未称帝时也显得谦恭。
假如当初我便死去,一生的真伪又有谁能知晓呢?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见长,尤以乐府诗最为人称道。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真伪、流言蜚语的思考,表达了对权力与名声的看淡,借古人例子提醒人们的信念。
这首诗通过较为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伪、流言蜚语的深刻思考。开篇即以“赠君一法”引入,强调解决疑虑的方法,并提出不必依赖传统的占卜手段,展现了白居易的理性与智慧。接着,他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形象地阐述了真理与本质的辨别需要时间与耐心,暗示着现实中事情真相的复杂性。
诗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则引用历史人物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表明即便是权臣也难逃流言的困扰,流言的破坏性不容小觑。最后,诗人以“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与真实的最终思考,令人深思不已。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如烧玉试真)、对仗(如“试玉”与“辨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深刻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白居易对人生真伪的思考,强调真理的发现需要时间与耐心,同时对名利权力的淡然态度。
诗词测试: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占卜工具有哪两种?
周公和王莽在诗中被提到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平易近人和杜甫的沉郁苍凉形成鲜明对比。白居易以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杜甫则通过复杂的意象和情感传达对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