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6:4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6:42:42
赠葛秋岩时寓能仁兰若
黄庚 〔宋代〕
兰若分清隐,秋窗饱看山。
风霜双鬓老,天地一身间。
拄杖穿云去,吟囊贮月还。
诗成谁与语,时访竹林间。
这首诗描绘了兰若(寺院)清幽的环境,作者在秋天的窗前欣赏着远山的美景。岁月如风霜,沧桑已至,作者感到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拄着拐杖穿云而去,吟咏的诗句中藏着月光的清辉。诗成之后,谁能与我分享呢?我时常去竹林中寻访。
黄庚,宋代诗人,以作品清新脱俗而著称。他崇尚自然,关注人生态度,往往在诗中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黄庚隐居于寺庙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诗歌的独特理解。诗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景色的热爱,反映出作者在晚年时的心境。
这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细腻。诗的开头以“兰若分清隐”引入,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一个隐秘的世界,远离尘嚣。接着,通过“秋窗饱看山”,展现了作者在秋天的某个午后,透过窗户细细品味着山的景色。这里的“饱看”二字,既有视觉之享受,又暗含一种心灵的沉淀。
“风霜双鬓老,天地一身间”,这句诗则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广袤结合起来,表现出诗人对衰老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考。此处的“天地一身间”体现了人与自然合一的哲学思考,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拄杖穿云去,吟囊贮月还”,则展现了作者虽年迈但依然怀抱诗歌理想的坚定信念。拄杖似乎成了他与自然对话的工具,吟咏的诗句则如月光般清澈而明亮,寓意着作者的创作灵感与内心的丰富。
最后一句“诗成谁与语,时访竹林间”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成就诗作后的孤独感,及对与人分享的渴望。竹林作为隐逸的象征,既是他寻求灵感的地方,也是他内心归属的所在。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透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与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兰若”指的是什么?
a. 古代城市
b. 寺院或隐居之所
c. 山川河流
答案:b
诗中提到的“风霜双鬓老”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年轻
b. 生命的无常与衰老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b
“吟囊贮月还”中“月”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清澈的诗句与灵感
c. 希望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