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4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44:46
登汤山晚眺
作者: 孙瀜 (清代)
茫茫百感此胸中,
极目天涯劫烧空。
危堞远迷春树碧,
夕阳乱逐晚潮红。
江山凛冽余兵气,
壁垒荒残吊鬼雄。
万户疮痍犹未复,
时和扇暖藉春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面对广阔的天地,满心忧虑。远眺天际,似乎一切都被劫难所焚毁。高耸的城墙让人迷失于春日的碧绿之中,夕阳的余晖在晚潮中翻滚。江山的冷酷让人感受到战争的余威,荒废的城墙上吊着英勇的亡魂。千家万户仍然满目创伤,没有恢复的迹象,只有春风轻拂,带来一丝温暖。
孙瀜,清代诗人,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反映内心感受。他的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和人们的苦痛。
《登汤山晚眺》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沧桑,表达对国家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
《登汤山晚眺》是一首情感深刻且意象丰富的诗作。诗人在高处眺望,心中涌动着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开篇“茫茫百感此胸中”便直入主题,表现出诗人心中无法言说的感慨与苦痛。接下来通过“极目天涯劫烧空”的描写,展现了对战争后果的深深忧虑,仿佛在提醒人们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无情。
诗中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春树碧”与“夕阳乱逐”,不仅营造出美丽的画面,也与诗人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悲凉的美感。尤其是“江山凛冽余兵气”的句子,既是对自然的描述,也暗含对国家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万户疮痍犹未复,时和扇暖藉春风”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通过对比,展现出战争留下的创伤与春天的温暖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恢复与和平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希冀,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佳作。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现实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社会的忧虑,以及对未来重建的渴望。诗中透出的情感基调是沉重而又蕴含希望,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共同心声。
诗中“危堞”指的是什么?
a) 高耸的城墙
b) 春天的树木
c) 战争的余威
诗人通过“万户疮痍”想表达什么?
a) 国家繁荣
b) 战争带来的创伤
c) 自然的美丽
诗中提到的“夕阳”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a) 生命的希望
b) 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c) 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