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3:27
《别孙莘老》 王安石
逢原未熟我,已与子相知。
自吾得逢原,知子更不疑。
把手湖上舟,望子欲归时,
茫然乃分散,独背东南驰。
寥寥西城居,邂逅与子期。
鸡鸣入省门,朱墨来纷披。
含意不自得,强颜聊尔为。
会合常在夜,青灯照书诗。
往往并衾语,至明不言疲。
匆匆舍我去,使我当从谁。
送子不出门,我身方羁縻。
我心得自如,今与子相随。
随子至湖上,逢原所尝嬉。
想见荷叶尽,北风卷寒漪。
已怀今日愁,更念昔日悲。
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
我与您相识时,正值稚嫩的年纪。
自从我在这里遇见您,便再也没有怀疑过您。
我们一起登舟湖上,望着您即将回去的样子,
彼此茫然分散,我独自向东南奔去。
我在西城独自居住,偶然与你约定相见。
鸡鸣时分我已入省门,红墨水纷纷洒落。
我心中隐隐不安,勉强装作轻松。
每次相聚多在夜里,青灯下吟咏诗书。
我们常常同床共语,直到黎明也不觉疲倦。
匆匆间你离去,我又该依靠谁呢?
送你不出门,我的身心仍束缚在此。
我的心境如常,自然与您同行。
随您来到湖上,回忆起曾经的欢笑。
想必荷叶已经凋零,北风卷起寒波。
我已怀有今日之愁,更加思念往日之悲。
相逢又能如何,不过是镜中虚影。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政治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作品,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别孙莘老》写于王安石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人生离别的感慨,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情感。
《别孙莘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别离的描写,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伤感与思索。王安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相识的美好时光,及后来的离别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诗中反复出现的“随子”、“相知”等词汇,体现了深厚的友谊,而“镜中丝”则暗示了人际关系的脆弱与虚幻。王安石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鸡鸣”、“青灯”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悲伤的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王安石的文学才华及其对友谊的深刻理解和珍惜,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友谊的珍视、对离别的感伤,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深刻,流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王安石对自然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借助自然景象来加深对情感的思考。
诗中“镜中丝”比喻什么?
A. 真实的友情
B. 虚幻的情感
C. 时间的流逝
D. 生命的意义
王安石在诗中对哪种情感表现得最为明显?
A. 喜悦
B. 愤怒
C. 伤感
D. 忧虑
“青灯照书诗”中的“青灯”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知识
C. 自然
D. 遗憾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表现情感时的不同风格与侧重点,丰富了古诗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