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次昭觉圆老韵》

时间: 2025-05-01 09:20:11

诗句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

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0:11

原文展示: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白话文翻译:

在丈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不嫌弃俗子可以传授,更借余波传到乐浪。

注释:

  • 丈室:指僧人的居室。
  • 金锡:指僧人的法器,象征佛法。
  • 汾阳宗绪:指佛教宗派,汾阳可能是指某位高僧或佛教宗派的创始人。
  • 俗子:指普通人,非僧人。
  • 乐浪:古代地名,位于今朝鲜半岛,这里可能指远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灼在参观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对佛法的传承和传播有所感悟而作。诗中提到的“金锡光”和“汾阳宗绪”可能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佛法的象征性描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锡光”和“汾阳宗绪”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显示了作者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僧人,而应向普通人开放,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最后一句“更借馀波到乐浪”则暗示了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展现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丈室曾窥金锡光:在僧人的居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2. 汾阳宗绪故应长: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指的是佛教宗派的传承应当持续。
  3. 不嫌俗子堪传授:不嫌弃普通人可以传授佛法,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4. 更借馀波到乐浪:更借余波传到乐浪,暗示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

修辞手法:

  • 象征:使用“金锡光”象征佛法,增强了诗歌的意象和深度。
  • 比喻:“馀波到乐浪”比喻佛法的传播,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强调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以及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意象分析:

  • 金锡光:象征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 汾阳宗绪:象征佛教宗派的传承。
  • 馀波到乐浪:象征佛法的广泛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锡光”象征什么? A.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B. 僧人的法器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普及性

  2. 诗中的“汾阳宗绪”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宗派的传承 B. 僧人的居室 C. 佛法的普及性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3. 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体现了什么? A. 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B.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表达了对佛教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佛法的感悟。

诗词对比:

  • 王灼的《次昭觉圆老韵》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向往,但王灼的诗更侧重于佛法的传承和传播。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佛教史》: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有助于理解诗中的佛教意象和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又和子应游万州岑公洞 玉楼春 李彦泽紫云洞 中秋探韵坤字 缙云寺 和杨拱辰见惠 雨中书事 与诸友同坐梅下月雾凄清风琴泠然不类人世各联三二语醉归卧南窗下明日徵所出语皆忘失不记因追赋古诗以补遗缺 舟中观雪呈李尧俞二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川字旁的字 斗字旁的字 死死平平 沙崩 裒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羊字旁的字 贩官鬻爵 倚闾之思 轻煤 膏腴之地 至尊至贵 厂字头的字 踌躇不决 黄字旁的字 同甫 穑养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