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0: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0:11
原文展示:
丈室曾窥金锡光,汾阳宗绪故应长。不嫌俗子堪传授,更借馀波到乐浪。
白话文翻译:
在丈室中曾窥见金锡的光芒,汾阳的宗绪因此应当长久。不嫌弃俗子可以传授,更借余波传到乐浪。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访问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所作,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看法。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王灼在参观某寺庙或与僧人交流后,对佛法的传承和传播有所感悟而作。诗中提到的“金锡光”和“汾阳宗绪”可能是在特定场合下对佛法的象征性描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锡光”和“汾阳宗绪”的意象,表达了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显示了作者认为佛法不应局限于僧人,而应向普通人开放,体现了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最后一句“更借馀波到乐浪”则暗示了佛法的传播不应受地域限制,应远播至远方,展现了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佛法的尊重和对传承的重视,强调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以及佛法的广泛影响力和深远意义。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金锡光”象征什么? A.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B. 僧人的法器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普及性
诗中的“汾阳宗绪”指的是什么? A. 佛教宗派的传承 B. 僧人的居室 C. 佛法的普及性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诗中的“不嫌俗子堪传授”体现了什么? A. 佛法的普及性和包容性 B. 佛法的神圣和庄严 C. 佛教宗派的传承 D. 佛法的广泛传播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