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56:48
学使夜宴朝自经,大吏往视闻哭声。
父涕不止弟跪迎,遗笔惨淡诉不平。
云有同乡合浦令,正机其名何其姓。
明欺暗算事不定,一死上报天子圣。
大吏驰驿闻,学臣言有因。
去夏试廉州,说令书云云。
令上谒,面请托,未可知,通恶幕,事下太守张,太守上状钤以章。
令无夤缘内外作奸事,反覆不及请托字。
科场请托吁可惊,按律不问行未行。
当时不难摄令使对簿,移书学使指实期分明。
两造具在事立辨,是岂疑岳忧难成。
学臣返旆况屡见,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亦政体,讵料贵客能捐生。
即今此狱莫穷竟,谁起九原同折证。
或传牍背奴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及秋,历试广惠潮三州。
不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有弟同归舟。
此为致死由,此语恐未实。
披发何由诉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吁嗟乎,昔之学使在教士,今日好官足欢喜,君亦犹夫众人尔。
君知畏,君知耻,虑污名,乃至此。
人皆腼然生,彼独留然死。
律以大义无恕词,苟非其人莫轻訾。
寄语大吏弗尔恼,富贵由来多寿考。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56:48
哀学使
作者: 陈鸿墀 〔清代〕
学使夜宴朝自经,大吏往视闻哭声。
父涕不止弟跪迎,遗笔惨淡诉不平。
云有同乡合浦令,正机其名何其姓。
明欺暗算事不定,一死上报天子圣。
大吏驰驿闻,学臣言有因。
去夏试廉州,说令书云云。
令上谒,面请托,未可知,通恶幕,事下太守张,
太守上状钤以章。
令无夤缘内外作奸事,反覆不及请托字。
科场请托吁可惊,按律不问行未行。
当时不难摄令使对簿,移书学使指实期分明。
两造具在事立辨,是岂疑岳忧难成。
学臣返旆况屡见,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亦政体,讵料贵客能捐生。
即今此狱莫穷竟,谁起九原同折证。
或传牍背奴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及秋,历试广惠潮三州。
不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有弟同归舟。
此为致死由,此语恐未实。
披发何由诉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吁嗟乎,昔之学使在教士,今日好官足欢喜,
君亦犹夫众人尔。
君知畏,君知耻,虑污名,乃至此。
人皆腼然生,彼独留然死。
律以大义无恕词,苟非其人莫轻訾。
寄语大吏弗尔恼,富贵由来多寿考。
学使在夜宴后早晨自我反省,大吏前来查看却听到了哭声。
父亲泪流不止,弟弟跪在迎接,留下的笔迹惨淡地诉说着不平。
听说有同乡担任合浦令,正巧问他的名字和姓氏。
明面上的欺压和暗中的算计事情难以确定,
一死便是对天子的上报。
大吏急忙驰马赶来,学臣言辞中有原因。
去年在廉州考试,所说的令书诸如此类。
令上谒,面请托,事情未可知,但通同恶人,事情交给太守张。
太守上报的状纸上盖了章。
令没有牵连内外的奸诈,反复不及请托的话。
科场的请托令人惊愕,按律不问是否有行事。
当时不难让令使面对簿子,移书学使指明了实期。
两方在事情上立刻辨别,这岂是岳忧难成的疑问。
学臣回归后情况屡次见,言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也是政治体制,岂能料到贵客能捐生。
如今这案件无穷尽,谁能让九原同折证。
或许传言背后的奴仆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值秋天,经历试炼广惠潮三州。
未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与弟同归舟。
这便是致死的原因,此语恐怕未必真实。
披散头发何由诉说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唉,昔日的学使在教士,今日的好官足以欢喜,
君亦犹如众人一样。
君知畏惧,君知耻,担心污名,才至如此。
人皆羞愧地生活,唯独他留有死亡。
律以大义无恕词,若非其人莫轻易指责。
寄语大吏不要恼怒,富贵由来多寿考。
作者介绍:
陈鸿墀(约1681-1753),字子奇,号秋水,清代诗人,生于福建,擅长诗文,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哀学使》创作于清代,正值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中反映了科举考试中的不公与官场的黑暗。诗人通过描写学使的遭遇,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愤慨与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哀学使》是一首深刻揭示科举制度腐败的诗作,通过对学使悲惨遭遇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感。全诗采用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既讲述了学使在官场中的苦楚经历,又表达了对他人命运的深切同情。
诗中开篇即以“夜宴”和“哭声”两者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暗示学使的遭遇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接着,诗人通过对学使家庭情况的描写,突出了其悲惨的境遇,父亲的泪水与弟弟的跪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心痛。
诗中反复提到的“请托”与“明欺暗算”,揭示出官场中潜规则与腐败现象的普遍性,令人深思。最后,诗人在对比昔日的学使与今日的好官时,不禁感慨于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无奈,既有对权力的愤慨,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悲剧,更触及到了整个社会的病态,是一首具有强烈社会批判意识的诗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核心在于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与社会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愤怒和对正义的渴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学使”指的是哪个职位?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明欺暗算”主要反映了__的现象。
判断题:诗中作者对科举制度持肯定态度。(对/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作品相比,陈鸿墀的《哀学使》更加侧重于个人命运与官场的黑暗,突出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奈与挣扎,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不同关注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