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3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2:08
裙曳湘波六幅缣。
风流体段总无嫌。
歌翻檀口朱樱小,
拍弄红牙玉笋纤。
腔子里,字儿添。
嘲撩风月性多般。
忔憎声里金珠进,
惊起梁尘落舞帘。
裙子拖曳在湘水波上,绣缎如六幅画卷。
那风流的身段毫无嫌隙。
歌声从檀口轻轻翻转,朱樱般的小嘴儿。
拍打着红牙,像玉笋一样纤细。
腔调中,字词不断增添。
调侃风月的性情多么纷繁。
在恼恨的声音中金珠不断涌入,
惊起了梁上的尘土,舞帘随之落下。
赵福元,宋代词人,生平及创作细节较少,作品多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善于描绘女性的柔美与风采。
此诗作于宋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词人借赠歌妓之作,表达对其风姿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歌妓的复杂情感。
《鹧鸪天(赠歌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歌妓的风采,展现了她们的柔美与才华。首句“裙曳湘波六幅缣”便以生动的意象展开,裙子轻轻拖曳在水波上,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接着通过“风流体段总无嫌”表现出歌妓的风姿绰约,没有人会对她们的美丽感到厌恶。中间几句通过对歌声的描绘,将歌妓的才华与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歌翻檀口朱樱小”将歌声与嘴唇的美丽结合,构造出一种优雅的氛围。同时,“嘲撩风月性多般”一句,展示了诗人对歌妓性情的调侃,显现出一种亲切的交流与互动。
整首诗在描绘歌妓的同时,也呈现了诗人对她们的欣赏与赞美,情感真挚而细腻。最后的“惊起梁尘落舞帘”则带有一种轻盈的落幕感,仿佛将这场美丽的歌唱表演画上了句号,让人意犹未尽。
诗歌通过描绘歌妓的风采和才艺,表现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歌妓生活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基调,既有欣赏也有同情。
诗中描绘的歌妓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
诗中提到的“檀口”指的是哪部分?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