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8:03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千里楼高人与并,个中彻地通天。
秋风吹发半成宣。都将强岁月,空对旧山川。
养就人才端有意,公今三祖差肩。
偏轻偏重几番船。要公常把柂,容我老闲边。
千里之外的高楼与人并肩而立,直透天地,仿佛可以触摸天际。
秋风吹动着半干的宣纸,似乎在感叹岁月的无情,唯有对着旧时的山川感到无奈。
人才的培养终究是有意图的,公(你)与三位祖先比肩而立。
轻重缓急之间,经历了多少次的航行。希望你能常常把舵,让我在一旁安闲度日。
本诗虽无明显的典故,但“千里楼高”可联想到古代文人对高洁理想的追求,而“三祖”则可能是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敬仰。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5-1290),宋代诗人,字梦阮,号了翁,晚号青山老人。他以词、诗和书法著称,作品多描写山水、人生哲理,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个人理想与时代变迁的思考期,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临江仙·千里楼高人与并》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与岁月流逝的深刻思考。在千里楼高的意象中,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诗中秋风的描写,不仅是季节的变化,更寄托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半成宣纸象征着创作过程中的不易,也反映了在岁月洗礼中,创作者内心的坚守与不屈。通过对人才培养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后辈的期许与自身的责任感,强调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都应有所担当。全诗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深邃而又清醒的生命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在岁月流逝中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展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千里楼高”主要象征什么?
“秋风吹发半成宣”中“半成宣”指的是什么?
“要公常把柂,容我老闲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魏了翁的《临江仙》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两者都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岁月的反思,但魏了翁更侧重于对人才培养的讨论,而苏轼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