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4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42:57
并拥三重絮,犹新二尺檠。
屋高先见月,城远忽闻更。
藜杖光芒歇,茅柴力量轻。
若非檐铁响,淡杀老书生。
我在夜间坐在这里,身上裹着三层厚厚的棉被,灯光照耀下,依然保持着二尺的亮度。
屋子高处首先看见了月亮,远处的城中忽然传来更鼓声。
手中的藜杖光芒已然消散,茅草堆也显得轻盈。
如果不是屋檐下铁器的叮当声,恐怕我这个老书生就要沉浸在这淡淡的夜色中了。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在描绘夜景和书生的情境时,反映了古代士人的孤独与思考。夜坐时的清冷和环境的细腻描写使得整体意境更加深远。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梦得,号云溪,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风清新俊逸,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
《夜坐二首》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时期,诗人常常通过夜间的宁静来反思社会与人生,表露自己的孤独和思考。诗中描绘夜晚的景象,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反映。
这首诗展示了诗人在夜晚独坐时的内心感受,诗中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孤独感与思考的深邃。开头两句描绘了夜间的环境,三重棉被的温暖与二尺灯光的明亮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外面的寒冷和内心的温暖。接着,诗人看见月亮,听到远处的更鼓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氛围。
后面的两句则引入了藜杖和茅柴的意象,象征着诗人身处的处境与心境。藜杖的光芒消逝,茅柴的力量轻盈,隐喻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最后一句“若非檐铁响,淡杀老书生”更是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如果没有那些声响,可能会被夜色所笼罩,沉浸在深思中而无法自拔,凸显出他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逐句解析:
并拥三重絮,犹新二尺檠。
屋高先见月,城远忽闻更。
藜杖光芒歇,茅柴力量轻。
若非檐铁响,淡杀老书生。
修辞手法: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在夜晚的孤独感与思考,借助宁静的夜色与外界的声音,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挣扎,展现出一种士人特有的孤独和沉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并拥三重絮”中的“并拥”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二尺檠”指的是什么?
“淡杀老书生”中的“淡杀”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