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0:1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0:16:20
易从上人山亭
作者: 林逋 〔宋代〕
湖水江湾隔数峰,
篱门和竹夹西东。
闲来此地行无厌,
又共吾庐看不同。
灵隐路归秋色里,
招贤庵在鸟行中。
屏风若欲相搀见,
合把巉岩与画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亭景色。湖水环绕着数座山峰,篱笆门和竹子夹道而立,形成了一幅自然的画面。在这样的地方闲游,时间仿佛变得无尽,与自己家中所见的风景又是不同的。归来的路上,灵隐寺被秋色笼罩,而招贤庵则隐匿于鸟雀飞翔的景致中。如果屏风能够相互依偎,便将巉岩与画师的作品连成一体。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景仁,号山人,浙江人,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一生崇尚隐逸,作品多描绘自然山水,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林逋隐居生活的时期,他常在山亭游玩,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喧嚣世俗的逃避。
《易从上人山亭》是一首描写山水景致的诗作,展现了林逋对自然的深厚情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湖水、山峰、篱门、竹林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开篇的“湖水江湾隔数峰”描绘了环抱的湖水与远处的山峰,展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纵深感。接下来的“篱门和竹夹西东”,则描绘了通往山亭的小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闲的氛围。诗人通过“闲来此地行无厌”表达了在此地游玩时的无尽欢愉,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乐趣在于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灵隐路归秋色里,招贤庵在鸟行中”,这两句话勾勒出了一条通往灵隐寺的小路,秋色的映衬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鸟雀的飞行则增添了几分生机。而最后的“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画工”则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仿佛屏风般的山岩与画师的作品交相辉映,体现了诗人对山水的崇敬与热爱。
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礼赞,更蕴含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传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显示出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承载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测试: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灵隐路”是通往哪里?
A. 招贤庵
B. 灵隐寺
C. 诗人的居所
D. 不确定
填空题:诗中“屏风若欲相搀见,合把巉岩与__”的下一句是?
(答案请填入)
判断题:诗的主题是对喧嚣城市生活的赞美。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两者都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哲思,但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值得深入研究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