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33: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33:55
下傍盱眙县,山崖露寺门。
疏钟过淮口,一径入云根。
竹老生虚籁,池清见古源。
高僧拂经榻,茶话到黄昏。
这首诗描绘了盱眙县附近的山寺景色。寺院坐落在山崖上,寺门显露在外。悠扬的钟声飘过淮河口,一条小路通向云雾缭绕的山根。年长的竹子在微风中发出轻柔的声音,清澈的池水映照出古老的源头。高僧在禅榻上轻拂经卷,和我聊着天,直到黄昏来临。
诗中没有涉及明显的典故,但“高僧”与“茶话”暗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禅宗与茶文化的尊重与融合。
林逋(967-1028),字景熙,号称林和靖,北宋诗人,以清丽的山水诗闻名。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传达隐逸的生活情趣,反映出他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诗是在林逋隐居期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山水、寺院生活的热爱,以及与高僧的交流所带来的心灵慰藉。
《盱眙山寺》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追求。诗的开头描绘了盱眙县的山寺,展现出一种依山傍水的静谧之美。诗中“疏钟过淮口”的意象,传递出一种恬淡悠远的气氛,仿佛钟声与自然融为一体,令人心生向往。接着,诗人通过“竹老生虚籁”的描写,展现了竹子的古老与安静,象征着长久的宁静与智慧。
“池清见古源”则描绘出一幅清澈见底的池水景象,反映出自然的纯净与神秘。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与高僧的交谈,展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交流,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哲理与内心的平静。整首诗以“茶话到黄昏”结束,给人一种温暖与宁静的归属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心灵的沉淀。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向往,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景。
诗中提到的“盱眙县”位于哪个省份?
诗中“高僧拂经榻”表达了什么样的情境?
“池清见古源”中“古源”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