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08: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8:31
浮山嫁与罗,不复随风波。罗得浮山大,峰馀四百多。
这首诗表达了浮山与罗山的结合,不再随风波漂泊。罗山因为拥有了浮山而变得更加宏伟,峰峦数量也多达四百余座。
本诗中“浮山”与“罗”的结合,可以看作是对两种不同特质的山的比喻,象征着人生中的结合与和谐。诗中借用山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安定和强大归属的向往。
作者介绍: 屈大均,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生于1490年,卒于1546年。他以诗才和文采驰名,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等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在明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安定生活的追求。此诗正是反映了这一社会背景。
《合欢曲 其三》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浮山与罗山的结合,象征着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中“浮山嫁与罗”一句,生动体现了结合的美好与和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诗中的“风波”二字,暗示了人生中的艰难险阻,然而通过与“罗”的结合,浮山得以稳固,寓意着在困难中寻找依靠与支持。这种结合不仅是自然元素的融合,也是内心情感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对和谐关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回味无穷。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美好结合的赞美,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以及在风波中寻求稳定的愿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浮山嫁与罗”表达了什么含义?
“不复随风波”中的“随风波”指的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屈大均的《合欢曲 其三》与王维的《终南山》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但前者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结合与和谐,而后者则更多表现对孤独和隐逸生活的追求。两者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反映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