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忆越州》

时间: 2025-05-07 06:30:41

诗句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30:41

忆越州

作者: 张士逊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稽山岩壑深复高,
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
伻图何必乘兰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稽山的深邃和高耸,令人想起谁的画技能够描绘得如此精妙。如果能得到一千幅霜缣(丝绸),又何必乘坐着兰船去游览呢?


注释:

  • 稽山:位于浙江省,因其雄伟的山势而著称。
  • 岩壑:指山石和沟壑,形容地形的险峻。
  • 丹青:指绘画技艺,尤其是工笔画。
  • 霜缣:一种上等的丝绸,通常用于绘画或装饰。
  • 兰舠:指用兰花装饰的小船,用以形容轻盈的船只。

典故解析:

  • 兰舠:象征着优雅的出行方式,可能隐喻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丹青:在古代,绘画被视为高雅艺术,诗人通过提及丹青,表达对艺术的崇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士逊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歌常常以山水为题材,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回忆越州的旅途时,试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对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忆越州》通过对稽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会。诗中以“稽山岩壑深复高”开篇,直接呈现出自然的雄伟与壮丽,给读者以视觉上的震撼。接着“思之谁妙丹青毫”,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艺术相结合,表达了对画家技艺的向往与赞美,暗含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与探索。

最后两句“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则是诗人的一种理想化表达,若能够得到足够的美丽素材,何必再乘船游览呢?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美的渴望,也是对生活态度的反思,表达了对静谧和内心世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十分丰富,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也传达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深刻理解,显示出浓厚的文人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稽山岩壑深复高:描绘了稽山的深邃与高耸,表现出壮观的自然景象。
  2. 思之谁妙丹青毫:引发对高超画技的思考,表示对绘画艺术的钦佩。
  3. 霜缣若得一千幅:想象拥有丰富的艺术素材,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4. 伻图何必乘兰舠:表明对游览的态度,认为若有美景和艺术,不必再舟行于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深复高”与“妙丹青”,形成音韵和结构上的对称。
  • 比喻:用“霜缣”比喻美好的艺术作品,表现对艺术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内心的情感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稽山:象征自然的伟岸与雄壮。
  • 霜缣:代表优雅与艺术的高雅。
  • 兰舠:象征优美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稽山”位于哪个省份?

    • A. 浙江
    • B. 安徽
    • C. 四川
    • D. 福建
  2. 诗中“丹青”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
    • B. 诗歌
    • C. 绘画
    • D. 书法
  3. 诗人认为如果有足够的“霜缣”,就不需要怎样?

    • A. 读书
    • B. 游览
    • C. 工作
    • D. 交友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壮丽的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秋天山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诗歌史》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五马山 澹山岩 偕彭雅林游翠即席求和 紫霄观 玉岩 玉岩 偕彭雅林游翠即席求和 晓行 晚出 题虞帝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血字旁的字 品德文章 庆吊之礼 誊抄 雁过拨毛 入地无门 絶品 水字旁的字 包含且的词语有哪些 悬河注火 非字旁的字 渐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马不鞴双鞍 钻懒帮闲 置议 生字旁的字 臣字旁的字 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迟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