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诗三首》

时间: 2025-07-27 06:00:09

诗句

黄帝升天去不还,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倚云乔木羽林閒。

时人不信飞升路,辙迹龙髯竟可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6:00:09

诗三首

作者: 孙何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黄帝升天去不还,
空留片石在人间。
千寻杳杳撑红日,
倚云乔木羽林闲。
时人不信飞升路,
辙迹龙髯竟可攀。

白话文翻译:

黄帝已经升天而去,再也不回来,只留下这块石头在世间。千寻高的山峦,似乎支撑着红日,倚靠在云端的高大树木,显得安闲自在。时人对飞升的道路不相信,然而那条龙髯的辙迹竟然可以攀爬而上。

注释:

  • 黄帝: 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代表着智慧和权威。
  • 片石: 指黄帝升天后留下的石头,象征着遗留在世间的痕迹。
  • 千寻: 形容极高的高度,古代一寻约为六尺。
  • 杳杳: 形容深邃、遥远。
  • 倚云: 指依靠在云端,表现出高远的意境。
  • 龙髯: 指龙的胡须,这里用作比喻,表示飞升的道路。

典故解析:

  • 黄帝: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传说中他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代表着智慧和文明。
  • 飞升: 传说中仙人或圣人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能够离开人间,进入更高的天界。
  • 龙髯: 可能借指一种神秘而难以触及的境界,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何,宋代诗人,作品多表现对道教思想的推崇,关注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可能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对飞升和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与不信。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帝升天的传说,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的渴望以及对人间现实的思考。开篇以黄帝的升天为引,象征着一种超脱与解脱,而那块“片石”的存在则让人感受到留在世间的无奈与孤独。接下来,诗人通过“千寻杳杳撑红日”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宏伟而神秘的自然景象,让人不禁遐想飞升的美好与难以企及的梦想。

然而,随着“时人不信飞升路”的转折,诗人的情感逐渐转向现实的无奈与悲哀。对于飞升的信仰,遭遇了世俗的质疑与否定,“辙迹龙髯竟可攀”则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隐含着一种对理想追求的坚持与勇气。

整首诗的意境高远,情感深邃,既有对理想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沉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黄帝升天去不还: 表达了黄帝作为传说中的祖先已经离开人间,无法回归的状态。
    2. 空留片石在人间: 这块石头象征着黄帝留下的遗迹,暗示人们对其追忆和怀念。
    3. 千寻杳杳撑红日: 描绘高山仰止的壮观景象,象征着一种理想和追求的高度。
    4. 倚云乔木羽林闲: 通过自然意象表达一种超然的境界,给人以安详的感觉。
    5. 时人不信飞升路: 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的怀疑与否定,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6. 辙迹龙髯竟可攀: 最后提到的龙髯,象征着理想的追求,表现出一种勇敢攀登的精神。
  • 修辞手法:

    • 比喻: “辙迹龙髯”比喻理想的追求,形象而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营造出高远而神秘的氛围。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黄帝升天的描绘,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信仰与怀疑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黄帝: 象征着智慧、权威与理想。
  • 片石: 代表着遗留的痕迹,暗示人们对过往的追思。
  • 千寻: 高度的象征,表示追求理想和超脱的境界。
  • 龙髯: 隐喻理想的追求与精神的追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黄帝升天后留下的是什么?

    • A. 一片云
    • B. 一块石头
    • C. 一棵树
    • D. 一条河
  2. 诗中提到的“千寻”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诗歌的长度
    • B. 高度
    • C. 时间
    • D. 人的心情
  3. 诗中“时人不信飞升路”的意思是?

    • A. 人们都相信
    • B. 人们对飞升有怀疑
    • C. 飞升的路很平坦
    • D. 飞升已经实现

答案:

  1. B. 一块石头
  2. B. 高度
  3. B. 人们对飞升有怀疑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现了对理想和人生道路的思考,但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 李白的《庐山谣》则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与哲思,风格更为奔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读》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相关查询

菩萨蛮 菩萨蛮 丁巳九月病中有感八首 其十七 菩萨蛮(野趣观梅) 菩萨蛮 宿造口用稼轩韵 菩萨蛮 题丁观加先生《草原八月》 菩萨蛮 蕉雨 菩萨蛮 题拜菊主人桃菊图二首 其一 菩萨蛮 菩萨蛮 其十三 寒食 菩萨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诇的词语有哪些 咬文齧字 二字旁的字 靑字旁的字 窝儿里反 漂沤 双人旁的字 瞎字不识 惊跇 殳字旁的字 包含茂的成语 平曲 南贩北贾 启求 殊量 示字旁的字 花朝月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