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1:38: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1:38:22
东峰高如屏,月出久未知。
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
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
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
东边的高峰如同屏风,月亮的升起我早已不知。
竹影忽然映上窗户,淡淡的台子时而斜斜。
闲人坐着数息,闭目久了呼吸变得迟缓。
抬头一看月亮在窗外,顿时感觉心境也随之改变。
一生中经历了纷扰,自省时才发现自己半是聪明,半是痴迷。
岁末之时才得此身,终究以此为归期。
山中有些寒暄,我却不再记得四季的变换。
乐于此刻的初见,并非是因为忘记了诗。
诗中提到的“幽人”可与古代隐士的形象相联系,隐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方式。诗中反复提到的“月”也常是清静、孤独和思考的象征,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内心的反思。
作者介绍:刘一止,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作品多描写山水景色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淡雅,擅长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坐在山中,感受着月光的洗礼,思考人生的纷扰与内心的宁静。它反映了诗人在岁末之际的自省与思考,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向往。
《月出一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诗的开头便以“东峰高如屏”引入,构建出一种高远、清冷的氛围,接着“月出久未知”更是引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竹影与淡台的描写,增添了夜晚的意境,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孤独的情感。接下来的“幽人坐数息”,更是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在静谧中思考人生的状态。
整首诗情感细腻而又深邃,诗人通过抬头望月的瞬间,感受到心境的变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诗中提到的“平生浪纷扰”则表明了诗人对一生的反思,感叹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与内心的迷惘。在岁末之际,诗人似乎在总结人生,而“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则表现出他对世俗生活的淡漠与对自然的依恋,最终回归到一种对生活的超然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对生活纷扰的反思,以及对自然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东峰高如屏”中的“屏”指的是什么?
A. 屏风
B. 墙壁
C. 阴影
D. 树木
诗人通过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宁静与思考
C. 忧伤
D. 欢愉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什么态度?
A. 愤怒
B. 绝望
C. 接纳与超然
D. 逃避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