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1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17:28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原文展示:
避风急投港,港狭水如线。
沙头虎迹多,此是铜陵县。
乱山号枯松,长风舞寒霰。
饥凫宿荒畈,小雁带飞箭。
废刹撞破钟,催科走邮传,
娼家编棘门,村饰无钗钏。
日纳抱酒钱,夜陪县官宴。
有身怅此生,又复堕贫贱。
荒谯更点差,信步空阶遍。
未昏行人绝,月色汤江面。
啜尽茶叶苦,不与愁魔战。
托兴入短歌,聊以记吾见。
白话文翻译:
为躲避风浪,我急忙驶入港口,港口狭窄,水面如线。沙滩上留下了很多虎的足迹,这里就是铜陵县。乱山间松树枯干,长风中舞动着寒霰。饥饿的野鸭栖息在荒地上,小雁飞过时像箭一样迅猛。废弃的寺庙撞击着破钟,催促着邮差赶路,娼妓的家门用刺藤编成,村里的装饰没有金饰和珠钏。白天我拿着酒钱,夜晚陪着县官聚餐。身在此生,心中却感到惆怅,又再次堕入贫困和卑微。荒凉的码头更添忧愁,信步走在空荡的台阶上。天色未暗,行人已绝,月光照在汤江的水面上。喝尽茶叶的苦涩,无法与愁苦的魔鬼抗争。我借着兴致写下短歌,聊以记录我所见。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宋代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观察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诗风往往反映出个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诗人经历风浪、不得不避风靠岸之际,描绘了他在铜陵县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与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艰难。
诗歌鉴赏:
《阻风击舟》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观察的诗作。诗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交织中,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开篇便是“避风急投港”,让人感受到舟行的急切与无奈,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映,也隐喻了人生的艰辛。接下来的细节描写,如“沙头虎迹多”,不仅描绘了环境,更引发人对安全与危险的思考。
诗的中段,通过“饥凫宿荒畈”和“小雁带飞箭”,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不易。这里的意象体现了自然界的生存竞争,同时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助。后半部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诸如“日纳抱酒钱,夜陪县官宴”,则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与个人处境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权贵的无奈以及对自己贫贱身份的自嘲。
最后,诗人用“啜尽茶叶苦,不与愁魔战”来总结自己的心境,体现出一种无奈的接受与抗争的放弃。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的思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生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人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孤独感与无奈感,展示了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避风急投港”中“投港”意指:
A. 投放
B. 靠近
C. 离开
D. 停泊
诗中提到“铜陵县”,它是指:
A. 一座城市
B. 一条江
C. 一片森林
D. 一座山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命运的无奈与反思
C. 对爱情的渴望
D. 对历史的叹息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董嗣杲的《阻风击舟》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而李白则侧重于自然的壮丽与个人的豪情。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更为理想化,后者则显得更加现实与深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