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1:12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白行简
白头居士对禅师,
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
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头的居士正对着禅师,
此时正是楞严三昧的境界。
万物皆无,百味皆足,
但有多少人能理解如恒沙般的智慧呢?
“楞严三昧”出自《楞严经》,是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通过深入的禅修达到对真理的领悟。文中提到的“恒沙”用以强调智慧的广博和难以理解的程度。
白行简,唐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诗多关注禅宗和道教思想,反映出他悠远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此诗作于白行简与禅师交流之际,表现了他在禅修中所体悟的深刻哲理。通过与禅师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对人类智慧有限的叹息。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诗中“白头居士”与“禅师”的对话,体现了对智慧与境界的追求。开头的“白头居士”暗示着修行者的年长与经验,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楞严三昧”,表明此时的对话是在一种极高的禅定境界中进行的,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深刻的领悟。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在这一境界中万物的虚无与感知的丰富。然而,尽管这种体验丰富多彩,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诗中通过“恒沙”这一意象,强化了理解智慧的艰难,令人反思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与其局限性。
整首诗不仅是对禅修体验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激发读者对生活和存在的深思,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理。
整首诗围绕对禅修的理解与体验,探讨人类智慧的有限与追求真理的艰难,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对存在的反思。
白头居士是指什么?
A. 年轻人
B. 年长的修行者
C. 普通人
答案:B
“楞严三昧”出自哪部经典?
A. 《金刚经》
B. 《楞严经》
C. 《心经》
答案:B
“恒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丰富
B. 智慧的繁多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与白行简的诗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而白行简则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对智慧的追求。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却都蕴藏着深厚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