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夫子鼓琴得其人》

时间: 2025-07-29 14:07:48

诗句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

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14:07:48

原文展示:

夫子鼓琴得其人
宣父穷玄奥,师襄授素琴。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
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
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促调清风至,操弦白日沈。
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老师(夫子)通过弹琴,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感情。诗中提到的“宣父”深入探讨玄奥的道理,老师“师襄”教导了他弹奏素琴。琴声与流水相似,能够完全理解圣人的心意。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使得对他人的思念更加深切。琴声清幽传来,指尖的妙手让空林为之振动。清风随之而至,白日渐沉,琴曲结束时,情感依然绵延不绝,千古以来都在仰慕那种知音的存在。

注释:

  • 宣父:指宣公,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深谙道理。
  • 师襄:意指老师,传授技艺。
  • 流水引:形容琴声如流水般流畅。
  • 圣人心:指圣人的智慧与情感。
  • 泠泠:形容琴声清脆悦耳。
  • 摵摵:形容声音悠扬动听。
  • 知音:意指能够理解自己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行简,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涉及音乐、哲理,常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展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创作背景:

《夫子鼓琴得其人》写于唐代,时代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反映了教化与友谊的深厚情感。诗中描绘了音乐与人心之间的联系,表现了对知音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夫子鼓琴”为线索,围绕音乐展开,体现了音乐的哲理与情感的交融。诗的开篇便引入了“宣父穷玄奥”,展示了音乐的深邃内涵与文化底蕴,暗示了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传递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接着,诗中提到的“师襄授素琴”则意味着传承与学习,师徒之间的情感在琴音中得以体现。

“稍殊流水引,全辨圣人心”,此句形象地描绘了琴声如流水般流淌,流畅而自然,正如圣人深邃的心思,令人感受其内涵的广博与深邃。接下来的“慕德声逾感,怀人意自深”,则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向往与对友人的思念,情感在琴声中愈加浓烈。

整首诗通过音乐的描写,引发了对人生、友谊与道德的思考。最后“曲终情不尽,千古仰知音”更是道出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对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深切的怀念和敬仰。整体来看,诗歌通过音乐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宣父穷玄奥:宣父穷究道理,意指深入探讨音乐的哲学。
  2. 师襄授素琴:老师传授素琴,象征教育与传承。
  3. 稍殊流水引:琴声如流水,形象生动,流畅自然。
  4. 全辨圣人心:音乐能够洞悉圣人的深意。
  5. 慕德声逾感:对品德的向往使得情感愈加深厚。
  6. 怀人意自深: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7. 泠泠传妙手:琴声清脆,指尖技艺高超。
  8. 摵摵振空林:悠扬的琴声振动了空中的森林。
  9. 促调清风至:琴声引来清风,象征音乐的清新。
  10. 操弦白日沈:在白昼渐沉之时弹奏乐曲。
  11. 曲终情不尽:音乐虽终,情感仍在延续。
  12. 千古仰知音:千古以来都仰慕理解自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流水引”比喻琴声流畅。
  • 拟人:琴声“振空林”,赋予琴声生命。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传递了深厚的情感,展现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知音的渴望,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刻的理解与共鸣。

意象分析:

  • :象征着音乐与哲理,代表着高尚的情感与交流。
  • 流水:象征流畅与自然,暗示音乐的纯净与美好。
  • 圣人:象征智慧,体现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
  • 知音:象征理解与心灵的契合,表达了对朋友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宣父”指的是哪个角色?

    • A. 教师
    • B. 学生
    • C. 伟大人物
    • D. 音乐家
  2. 诗中“曲终情不尽”表达的是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愉悦
    • C. 深厚的情感
    • D. 忧伤
  3. 诗中的“知音”是什么意思?

    • A. 敌人
    • B. 理解自己的人
    • C. 一般朋友
    • D. 不认识的人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白行简的《夫子鼓琴得其人》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通过音乐与饮酒表达深厚的情感,但前者更侧重于师徒情谊与心灵的契合,而后者则表现孤独与自我陶醉的情感。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温暖,后者则带有一丝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白行简文学研究》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思玄赋 四愁诗 归田赋 次韵答陈石泉 晚憩石门洞 次韵答陈石泉 次愚谷雪韵 次黄日岩韵 春日郊行次平野韵 过万氏别院见旧题有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声华 鹿伏鹤行 添都 一称心力 德深望重 秃宝盖的字 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连华 包含港的词语有哪些 九极 入字旁的字 绞丝旁的字 犀带狮补 谷字旁的字 包含脸的词语有哪些 少吃没穿 广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