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52: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52:08
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
作者:苏辙 〔宋代〕
秋晴卷流潦,古汴日向干。
扁舟久不解,畏此行路难。
此行亦不远,世故方如山。
我持一寸刃,巉绝何由刊。
念昔各年少,松筠閟南轩。
闭门书史丛,开口治乱根。
文章风云起,胸胆渤澥宽。
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
横流一倾溃,万类争崩奔。
孔融汉儒者,本自轻曹瞒。
誓将贫贱身,一悟世俗昏。
岂意十年内,日夜增涛澜。
生民竟憔悴,游宦岂复安。
水深水益热,人知蹈忧患,
甄丰且自叛,刘歆苟盘桓。
而况我与兄,饱食顾依然。
上愿天地仁,止此祸乱源。
岁月一徂逝,尚能反丘园。
在秋天晴朗的日子里,河水卷起涟漪,古老的汴河在阳光下显得干燥。
小船迟迟无法启航,害怕这条路途艰难。这次的旅途其实并不遥远,而世事如同高山般沉重。我手握一寸刀刃,面对险峻的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回想往昔的年轻岁月,松竹环绕的南轩静谧无声。
闭门读书,积累历史典籍,开口则想要解决动乱的根源。
文章的风云变幻,胸怀壮志志向辽阔。
却不知自身的安危,仰望俯视间,理想又在何方。
大江横流,瞬息间倾覆,万物都在争相奔逃。
孔融在汉朝时,轻视曹操的权势。
他发誓要以贫贱的身躯来觉悟世俗的迷惘。
谁曾想在这十年间,日夜之间波涛汹涌。
百姓最终憔悴不堪,游宦之人又怎能安宁?
水越深越热,人们都知道要踏入忧虑的深渊。
甄丰最终背叛,刘歆也只能盘旋于此。
更何况我与兄弟,如今安于饱食的生活。
我祈愿天地施仁,停止这祸乱的根源。
岁月匆匆而逝,尚能回归到田园的宁静吗?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苏轼的弟弟。苏辙以清新高远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见长。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辙初发彭城之际,表现了他对国家动乱、社会变迁的深切思考以及与兄弟之间的情感。
苏辙的《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以秋天的晴朗天气开篇,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画面。诗中通过对古汴河的描写,反映了他心中的波澜起伏。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以“我持一寸刃”自喻,表达出面对险峻的现实和社会动乱时的无奈与恐惧。诗人在回忆与兄弟的年轻岁月时,不免感叹时光流逝,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不断加深。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复杂的,既有对青春的怀念,又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批判。尤其是在对历史人物的提及上,苏辙以孔融的轻视曹操为引,指出即使有理想也难以抵挡世俗的困扰。最后,诗人发出对天地仁慈的祈愿,渴望能够阻止社会的动乱,重归平静的生活。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使得这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现实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扁舟”,它象征什么?
苏辙在诗中提到的“孔融”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