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玉楼春(有自九江以石中作观音像持送者,因以词赋之)》

时间: 2025-05-01 01:54:13

诗句

琵琶亭畔多芳草。

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头光了了。

看来持献可无言,长似慈悲颜色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54:13

原文展示:

玉楼春
琵琶亭畔多芳草。
时对香炉峰一笑。
偶然重傍玉溪东,
不是白头谁觉老。
普陀大士神通妙,
影入石头光了了。
看来持献可无言,
长似慈悲颜色好。

白话文翻译:

在琵琶亭旁边长满了芳草,
我时常对着香炉峰微微一笑。
偶尔又回到玉溪东边,
不是白头老翁,谁会感受到衰老?
普陀大士的神通非常神妙,
他的影子映入石头上,光辉闪闪。
看他手中持献,无需多言,
长久以来他如同慈悲的面容一样美好。

注释:

琵琶亭:指一个有琵琶的亭子,象征音乐和诗意的环境。
芳草:指美丽的草地,象征生机与青春。
香炉峰:可能是指某个名胜古迹,给人以美的联想。
普陀大士:即观音菩萨,象征慈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豪放,常以豪情壮志表达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看法。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辛弃疾晚年的某个时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玉楼春》通过琵琶亭的意象引入,展现出诗人对美好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描绘了芳草鲜美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而“香炉峰”的一笑,既是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对内心的释然。接下来,诗人通过“偶然重傍玉溪东”的描写,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似乎在提醒自己,即便是白头之年,也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后半部分提及普陀大士,象征着智慧与慈悲,诗人通过对其影子的描绘,传达了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善良的向往。整首词在轻松中蕴含着深刻哲理,让人反思生命的意义和对自然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琵琶亭畔多芳草。”:描绘出美丽的自然环境,象征着生机。
  2. “时对香炉峰一笑。”:与自然亲密接触,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愉悦。
  3. “偶然重傍玉溪东,不是白头谁觉老。”:即使年华已逝,内心依旧年轻,彰显乐观态度。
  4. “普陀大士神通妙。”:引入观音菩萨,表明崇敬与信仰。
  5. “影入石头光了了。”:强调神秘的力量,带来心灵的启迪。
  6. “看来持献可无言,长似慈悲颜色好。”:通过奉献和慈悲的形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持献可无言”暗示内心深刻的情感不需要多言。
  • 对仗:整首词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性。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自然景观与观音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慈悲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乐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亭:音乐与诗意的结合。
  • 芳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 普陀大士:慈悲与智慧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琵琶亭畔多芳草”中“芳草”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景色
    B. 生命的活力
    C. 诗人的情感
    D. 人生的哲理

  2. “普陀大士”在诗中代表什么?
    A. 诗人的朋友
    B. 人生的智慧
    C. 观音菩萨
    D. 自然的力量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情感。

诗词对比
对比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各具特色,反映了各自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查询

陪孟都督祭岳途中有赠 汉宫曲二首 送李中丞赴商州 奉送王相公缙赴幽州巡边(一作张继诗) 送客之潞府 寄裴郓州 羽林骑(一作羽林少年行) 寄赠衡州杨使君 汉宫曲二首(第二首一作李益诗) 赠张千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殆的词语有哪些 西字头的字 拥卫 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啼的词语有哪些 燎浆 包含班的词语有哪些 后期 春光明媚 反文旁的字 大惑不解 坤舆 折文旁的字 匸字旁的字 顺流而下 一时半刻 龜字旁的字 阿谀取容 旧雨重逢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