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蔷薇》

时间: 2025-05-07 08:34:57

诗句

红房深浅翠条低,满架清香敌麝脐。

攀折若无花底刺,岂教桃李独成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34:57

原文展示:

蔷薇
红房深浅翠条低,
满架清香敌麝脐。
攀折若无花底刺,
岂教桃李独成蹊。

白话文翻译:

蔷薇的红房子在阳光下显得深浅不一,翠绿的枝条低垂着,整个架子上弥漫着清香,甚至可以抵挡住麝香的气味。若是攀折它,就仿佛没有花底下的刺,那怎么能让桃花和李花独自开辟出一条路呢?

注释:

  • 红房:指蔷薇的花朵,色彩鲜艳。
  • 翠条:指蔷薇的枝条,青翠欲滴。
  • 麝脐:麝香,指一种香料,这里用来比喻香气。
  • 攀折:攀爬折断,指动作。
  • :指蔷薇的刺,象征着保护和阻碍。

典故解析:

  • 桃李成蹊:指桃花和李花因其美丽而吸引人的道路,源于古代对桃李的赞美,寓意着美好的事物总会有追随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诗风清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风俗。他的作品大多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清新明媚的春日,诗人借助蔷薇的美丽和香气,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花卉文化的重视。

诗歌鉴赏:

《蔷薇》是一首通过描绘蔷薇花的美丽,反映出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古诗。诗中描述的蔷薇,色彩鲜艳,枝条低垂,生机盎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给人以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诗人通过“攀折若无花底刺”的比喻,强调了美丽事物背后常常隐藏着痛苦和阻碍,暗示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挑战。最后一句“岂教桃李独成蹊”,则表达了对桃李花开独立之路的向往,暗示着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世界。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蔷薇的外在美,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和美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红房深浅翠条低:描写蔷薇花色彩的变化和枝条的姿态,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
  2. 满架清香敌麝脐:蔷薇的香味浓郁,甚至超过了名贵的麝香,体现了自然的纯粹之美。
  3. 攀折若无花底刺:即使攀折蔷薇,若无刺也显得不真实,暗示美丽事物的真实状态往往伴随着困难。
  4. 岂教桃李独成蹊:强调桃李花的盛开需要环境的支持,暗示生活的美好需要共同的努力。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麝脐”比喻香气的浓郁。
  • 拟人:赋予蔷薇花以感情,表现出对其的珍视。
  • 对仗:如“攀折若无花底刺”,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蔷薇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美丽之路上应当面对困难和挑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蔷薇:象征着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 香气:象征着美好和生活的愉悦。
  • :象征着生活中的挑战和障碍。
  • 桃李:象征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蔷薇的香气与什么相比? A. 玫瑰
    B. 麝香
    C. 茉莉

  2. “攀折若无花底刺”这句诗的意思是? A. 蔷薇没有刺
    B. 美丽的事物背后有困难
    C. 刺是多余的

  3.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事物
    B. 生活的艰辛
    C. 个体努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夏竦的《蔷薇》更注重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具情感的直接表达。两者都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但风格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选》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少年游·斜阳冉冉水边楼 永遇乐(旧上声韵,今移入平声) 百字令(西湖十咏·断桥残雪) 对烛 浣溪沙 诉衷情 采桑行 严陵郡舍 点绛唇 后土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幾字旁的字 名利之境 包含迸的词语有哪些 包而不办 示字旁的字 迎刃以解 残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一动不动 山字旁的字 淡薄 日常 量才而为 病字头的字 肉字旁的字 质貌 提剑汗马 姝好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