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0:2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0:25:37
高阳台 中泠纪游图
作者: 姚燮 〔清代〕
楼阁鸳鸯,林峦翡翠,仙梯蹑上芙蓉。莽荡江天,此身渺渺何从。
青山送得行帆去,又迎来海上孤鸿。指鸿边,楚尾吴头,一碧冥濛。
苍凉不尽兴亡感,甚南朝梦短,北固城雄。渔笛歌残,又闻隔水疏钟。
斜阳落叶纷如扫,是东风还是西风。且烹泉,枕石高眠,鹤背看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悠然的山水画面:楼阁中鸳鸯嬉戏,翠绿的山峦如翡翠般闪耀,仙人般的阶梯通向盛开的芙蓉花。江天浩荡,我的身影显得渺小而无从归处。青山送走了行船,又迎来了海上的孤雁。指着那孤雁,楚地的尾声和吴地的头声交错在一起,令人感到一片苍茫的迷雾。
感慨历史的兴亡,无尽的苍凉,南朝的梦短暂,北固城却依然巍峨。渔家的笛声渐渐消散,远处又传来断断续续的钟声。斜阳下,落叶纷飞,仿佛在扫拂着大地,这里是东风还是西风呢?我就这样煮水饮茶,枕着石头高高入眠,仰望着鹤背上的山峰。
姚燮(1680-1746),字汝霖,号清庐,清代诗人、画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着浓厚的个人风格。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出对历史兴亡的深思。
《高阳台 中泠纪游图》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与历史感的诗作。姚燮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又充满哲思的景象中。诗的开头描绘了楼阁、鸳鸯和翠绿的山峦,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接着,诗人转向了对自我存在的思考,表达了在浩荡江天中,身影的渺小与无从归处的感慨。这种对自我和自然的反思,使整首诗充满了哲学的思考。
在时间的流逝中,青山送走了行帆,也迎来了孤鸿,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迷惘。诗中提到的“楚尾吴头”,则是对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南朝的短梦与北固城的雄伟形成鲜明对比,历史的沧桑在诗中流露无遗。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的细腻景象,斜阳落叶如扫,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诗人选择在自然中安然入眠,显示出一种超然的精神状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豁达。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摹,又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姚燮独特的艺术风格与人文情怀。
楼阁鸳鸯,林峦翡翠,仙梯蹑上芙蓉。
描绘楼阁内的鸳鸯与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仙境的感觉。
莽荡江天,此身渺渺何从。
在浩荡的江天中,诗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迷茫。
青山送得行帆去,又迎来海上孤鸿。
青山送走了行船,却又迎来了孤独的雁,象征人生的旅途与孤独。
指鸿边,楚尾吴头,一碧冥濛。
指着远方的孤雁,描绘楚地与吴地的交汇,形成迷蒙的意境。
苍凉不尽兴亡感,甚南朝梦短,北固城雄。
感慨历史的苍凉与短暂,表现出对往昔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渔笛歌残,又闻隔水疏钟。
渔家的笛声渐渐消散,远处传来的钟声让人感到孤独与思念。
斜阳落叶纷如扫,是东风还是西风。
描绘落叶的景象,思索春秋的无常。
且烹泉,枕石高眠,鹤背看峰。
选择在自然中安然入睡,展现出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感基调。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中提到的“鸳鸯”象征什么?
“青山送得行帆去”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诗中“苍凉不尽兴亡感”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自然描绘与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风格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