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3:10: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3:10:28
《劝农》
作者: 陶渊明 〔魏晋〕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智巧既萌,资待靡因。
谁其赡之,实赖哲人。
哲人伊何?时维后稷。
赡之伊何?实曰播殖。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
远若周典,八政始食。
熙熙令德,猗猗原陆。
卉木繁荣,和风清穆。
纷纷士女,趋时竞逐。
桑妇宵兴,农夫野宿。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冀缺携俪,沮溺结耦。
相彼贤达,犹勤陇亩。
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宴安自逸,岁暮奚冀!
儋石不储,饥寒交至。
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孔耽道德,樊须是鄙。
董乐琴书,田园不履。
若能超然,投迹高轨,
敢不敛衽,敬赞德美。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最早的人民诞生了。他们傲然自足,保持着纯朴和真实。智慧与巧妙开始萌生,然而资源的供给却没有依据。谁来供给这些资源呢?真正依赖的是贤哲之人。
那贤哲是谁呢?就是后稷。供给的根本在于播种和耕作。舜帝亲自耕作,禹王也同样从事农耕。自古至今的周朝典籍中,八项政治始于耕粮。
德政兴盛,田野生机盎然。花草树木繁茂,和风轻拂。纷纷的士人和女子,争相前往追逐名利。桑树下的妇女夜晚起早,农夫在田野中宿营。
气节容易被忽视,而和风滋养却难以长久。渴望缺乏的人携伴而行,沉溺于困境。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仍然辛勤耕作,更何况普通百姓,恭恭敬敬地工作和生活!
民生在于勤劳,勤奋则不匮乏。安于享乐,到了年末又能指望什么呢?如果粮食不储备,饥寒将会接踵而至。你们这些同伴,难道没有感到羞愧吗?
孔子推崇道德,樊哙的态度却显得鄙陋。董仲舒乐于琴书,却不亲自耕田。如果能够超然于世,投身于高尚的轨道,怎能不俯首,尊重那美德呢?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诗人。他以田园诗闻名,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朴素生活的追求。
《劝农》创作于陶渊明辞官隐居后,反映了他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勤劳的推崇,旨在劝导人们重视耕作,珍惜粮食,强调勤劳对于民生的重要性。
《劝农》不仅是一首劝勉农民耕作的诗,更是对整个社会勤劳精神的呼唤。陶渊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农业的崇高敬意和对安逸生活的批判。诗中多次提到古代贤人的耕作,如后稷、舜、禹等,强调了农业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诗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语,深刻指出了勤劳对生计的重要性,呼唤人们不要安于享乐,而应当以勤奋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陶渊明通过对比安逸与勤劳的生活状态,警示人们要珍惜劳动的果实,积累财富,以备不时之需。
整首诗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丽与生机,传达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生活理想。同时,陶渊明通过对“桑妇宵兴,农夫野宿”的描写,呈现出农民在辛勤劳作中的艰辛与执着,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劳动者的形象。
总的来说,《劝农》不仅是一首关于农业的诗,更是一篇关于生活态度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珍惜勤劳的成果,反思安逸的生活方式,真正理解“勤劳”这两个字所承载的深刻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农业的关注和对勤劳精神的推崇,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提倡自给自足的生活理念,反对安逸享乐的态度,呼吁人们重视劳动,珍惜自然与生活的本质。
《劝农》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陶渊明
C. 杜甫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贤人”主要指哪位?
A. 孔子
B. 后稷
C. 诸葛亮
D. 屈原
诗中强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A. 安逸享乐
B. 勤劳致富
C. 追求名利
D. 享受自然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劳动可以带来财富
B. 享乐会导致贫困
C. 农田要好好耕种
D. 只有努力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