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26: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26:59
怀香炉峰道人
作者: 贯休 〔唐代〕
常思峰顶叟,石窟土为床。
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
冥心同槁木,扫雪带微阳。
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
我常常思念那位居住在峰顶的老者,他的床是用石窟和泥土搭成的。
每天清晨我都能第一时间看到日出,周围的烟霞散发着不同寻常的香气。
我的心如同枯木一般冥沉,扫去的雪带来了微弱的阳光。
我终将去寻找那个人,他是我永远无法忘记的。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山水隐士常常被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与追求。诗中提到的“峰顶叟”不仅仅是一位隐士,更是理想境界的象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作者介绍:
贯休,字休之,号云谷,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0年,卒于公元912年。他以诗名冠世,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作品常带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唐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选择隐居以求得心灵的宁静。贯休的作品反映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开头两句提到的“峰顶叟”,不仅仅是一个形象,更是诗人心中理想的象征。石窟和土床的描写,体现了隐士的生活简朴与对物质的淡泊。在“日日先见日,烟霞多异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尤其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和四周的烟霞,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
接下来的“冥心同槁木”,则转而表达了内心的沉重与孤独,似乎与外界的美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似乎在探寻一种内心的平和,而这种平和常常被外界的纷扰所打断。最后一句“终必相寻去,斯人不可忘”,则是对那位隐士的深切思念,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全诗在意境上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贯休的诗歌风格与哲理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展现了一个人对理想境界的执着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峰顶叟”指代的是:
A. 一位隐士
B. 一位僧人
C. 一位商人
D. 一位诗人
“日日先见日”描绘的是:
A. 诗人每天都要看日出
B. 诗人每天都要见到朋友
C. 诗人每天都要写诗
D. 诗人每天都要去山顶
诗中“冥心同槁木”的意思是:
A. 心情非常愉快
B. 心情非常沉重
C. 心情非常烦躁
D. 心情非常平静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王维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同样体现了隐士的生活与自然之美,诗中的意象与贯休的作品相似,都是描绘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两者均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