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

时间: 2025-05-04 09:59:28

诗句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9:59:28

原文展示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席。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白话文翻译

在灵隐寺前,天竺山的后面,两条山涧在春天流淌着清澈的水,不远处是一座灵鹫山。我不知道这水是从何处而来的,波涛翻滚如同奔雷。无情与有情的事物都是难以捉摸的,愿意在这冷泉亭下盘旋徘徊。我在钱塘待了六百天,暂时回到山中却无法暖和我的席子。如今你想要在灵隐寺居住,穿着葛衣草履,随僧人吃素。你能和冷泉共度一百天,不必去考取书籍中的功名。

注释

  • 灵隐:灵隐寺,位于杭州,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通常与佛教有关。
  • 灵鹫:灵鹫山,传说是佛陀讲经的地方。
  • 冷泉:指清澈的泉水,象征着清净与宁静。
  • 葛衣草履:指简单的衣物和鞋子,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二十四考书中书:指的是科举考试的书籍,象征着传统的读书和功名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信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苏轼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的气魄,又有细腻柔和的情感,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谪期间,他的友人唐林夫打算前往灵隐寺居住,诗中表达了他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苏轼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对山水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开篇描绘了灵隐寺周围的自然景色,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涧水,水流湍急,声势如雷,给人以强烈的感受。接着,苏轼将“无情”与“有情”对比,表达了对世事的无奈与对内心情感的探索。诗中提到的“冷泉”,不仅是自然的象征,也象征着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暗示着他对清淡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的结尾强调了在灵隐寺过简朴生活的愿望,表明了苏轼对名利的淡泊,反映了他对自我内心安宁的追求。这种对自然与心灵的共鸣,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和情感的温度。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哲学的思考,苏轼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灵隐前,天竺后:描写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前有灵隐寺,后有天竺山,暗示着佛教文化的深厚背景。
  2. 两涧春淙一灵鹫:春天的两条山涧流淌着清澈的水,旁边有灵鹫山,象征着和谐的自然环境和佛教的圣地。
  3. 不知水従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水流的来源难以知晓,波涛翻滚如同雷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4. 无情有意两莫测:无情与有情的事物都是难以捉摸的,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愿意在冷泉亭下徘徊,体现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6. 我在钱塘六百日:回忆自己在钱塘的生活,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7. 山中暂来不暖席:在山中短暂的逗留,却无法取暖,暗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8. 今君欲作灵隐居:朋友唐林夫想要在灵隐寺居住,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
  9. 葛衣草履随僧蔬:穿着简单的衣物,过着素朴的生活,象征着对物质生活的放弃。
  10.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愿意与冷泉共度一百天,而不在乎世俗的功名,体现出对内心自由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跳波赴壑如奔雷”,用奔雷比喻水流的急速,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冷泉象征着清净与宁静,葛衣草履象征着简朴的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体现了超脱与清净的哲学思考。诗中通过对灵隐寺周围自然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内心自由与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灵隐寺:象征着佛教文化与灵性追求。
  • 山涧:象征着自然的清新与活力。
  • 冷泉: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澈。
  • 葛衣草履:象征着简朴与对物质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灵隐寺位于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杭州
    • C. 南京
    • D. 西安
  2. 诗中提到的“冷泉”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宁静
    • C. 名利
    • D. 权力
  3.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生活态度是什么?

    • A. 追求功名
    • B. 渴望财富
    • C. 淡泊名利
    • D. 享乐生活

答案

  1. B. 杭州
  2. B. 宁静
  3. C. 淡泊名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苏轼与王维:苏轼的诗歌多反映个人对自然的思考及人生态度,王维则更注重山水意境,二者在风格与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强调自然与心灵的结合。
  • 苏轼与李白:李白的诗歌豪放激昂,而苏轼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内心的平静,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小蔡许借徐诗未至 刘将军宝刀歌 次韵奉答冯远猷 读枢密张公梅雪二诗公讳叔夜 雨后过琴高 三月三夜得梅花数枝灯下作 题赵钤家墨牛图 次韵伯尹食糟民示赵鹏翔 五禽言 其五 布谷 五禽言 其三 提壶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鬟玉 里字旁的字 睡生梦死 体规画圆 包含暖的词语有哪些 至字旁的字 彐字旁的字 叱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字旁的字 包含读的词语有哪些 最后的晚餐 月攘一鸡 龈齿弹舌 代偿 贝字旁的字 绣户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