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10:20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
苏轼
夏畦流膏白雨翻,
北窗幽人卧羲轩。
风轮晓入春笋节,
露珠夜上秋禾根。
或为予言草木之长常在昧明间,
早作而伺之,乃见其枝起数寸,
竹笋尤甚。
又夏秋之交,稻方含秀,
黄昏月出,露珠起于其根,
累累然忽自腾上,
若有推之者,或入于茎心,
或垂于叶端,稻乃秀实,
验之信然。
此二事与子由养生之说契,
故以此为寄。
従来白发有公道,
始信丹经非妄言。
此身法报本无二,
他年妙绝兼形魂。
传灯录有形神俱妙者,
乃不复有解化之事。
在夏天的田畦里,白雨把流膏翻得如同涌动,
北窗下幽静的人躺在羲轩中。
晨风轻轻吹入春笋的节间,
夜露滴落在秋禾的根部。
我或许可以告诉你,草木的生长常常在昧明的时分,
早早地去观察它们,便能看到它们的枝条高出几寸,
尤其是竹笋的生长更为明显。
在夏秋交接之际,稻子正含着秀,
黄昏时分月亮升起,露珠从根部悄然升起,
仿佛有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它们,或进入稻茎心间,
或垂挂在叶端,稻子因而长得饱满,
这一切都是可以验证的。
这两件事情与子由的养生说法相契合,
因此我将这些寄托给你。
从来白发有其道理,
我开始相信丹经中的话并非虚妄。
这身体的法则本无二,
而将来可以妙绝于形与魂。
在《传灯录》中,有形神俱妙的存在,
因此再也没有解化之事了。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兼擅诗、文、词,尤其以词名扬。其作品多体现人性、自然与理想的结合,风格洒脱自然。
该诗写于苏轼与弟弟子由相聚之际,借着月夜清幽的环境,表达对生命、自然与养生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养生之道的理解。
《和子由次月中梳头韵》是一首充满自然气息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中,苏轼以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了夏秋交替之际的田园图景,展现了他对草木生长的细致观察与思考。通过描绘春笋的生长、稻子的丰盈,诗人不仅传达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更隐喻着生命的哲理。尤其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结合养生之道,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四言与五言的结合,结构整齐,韵律和谐。诗人通过自然的细节描写,唤起读者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展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此外,诗中反复出现的“露珠”、“春笋”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的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脆弱而又美好的感悟。
全诗围绕自然界的生长与生命的哲理展开,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养生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羲轩”象征什么?
诗中“流膏”指的是什么?
苏轼与李白在自然描写上各有千秋,苏轼重在细腻观察,李白则更注重气势与豪放。两者的诗风各有特色,彰显不同的生命观与艺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