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5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53:40
送蹇道士归庐山
苏轼
物之有知盖恃息,孰居无事使出入。
心无天游室不空,六凿相攘妇争席。
法师逃人入庐山,山中无人自往还。
往者一空还者失,此身正在无还间。
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
人间俯仰三千秋,骑鹤归来与子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有灵性的自然世界和道士的归隐生活。万物的存在依靠着自身的生机,谁又在无所事事中进出呢?心中没有烦恼的游人,房间自然不会显得空荡荡。六个凿子在争夺着妇人的位置。法师逃避尘世之人回归庐山,山中无人,自在往来。过去的一切都已消逝,而归来的人又失去了什么,这一生正处于无可回返的状态。微风绵绵不绝,内外的丹药如同一瞬间便可成就。人间的时光如同三千个秋天一般,骑鹤归来与朋友一同游玩。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婉约,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苏轼的晚年,反映了他对庐山深厚的情感以及对道教思想的理解。庐山作为道教圣地,成为苏轼寄情的所在,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送蹇道士归庐山》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道家哲理的思考。诗中通过对万物生机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展现出世俗生活的纷繁与追求内心宁静的道教理想之间的矛盾。法师的归隐象征着对世俗的逃避,体现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中“骑鹤归来与子游”一句,既是对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隐喻,也表达了与友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贯穿始终,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是对道教思想的探索与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人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法师”指的是?
“骑鹤归来与子游”表达了什么主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