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桐孙诗(后元和十年诏召入京及通州司马以后诗)》

时间: 2025-04-27 14:55:48

诗句

去日桐花半桐叶,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白发满头归故园。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55:48

原文展示:

去日桐花半桐叶,
别来桐树老桐孙。
城中过尽无穷事,
白发满头归故园。

白话文翻译:

过去的日子里,桐树开了一半的花,叶子也只剩下了一半;
离别后,桐树已经老去,结出了桐孙。
在城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
满头白发,终于要回到故乡。

注释:

  • 桐花:指的是桐树的花,代表着春天和青春。
  • 桐叶:指桐树的叶子,象征着生长和生命的变化。
  • 桐孙:桐树的果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成熟。
  • 白发:指衰老,象征着经历和时光的流逝。
  • 故园:指自己生长的地方,充满了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晚唐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因其诗风清新流畅、通俗易懂而受到广泛喜爱。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和自然景物为主,擅长用平易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当时诗人被召入京任职,离开故乡的经历让他产生了浓厚的乡愁。同时,诗中反映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鉴赏:

《桐孙诗》以朴实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诗的开头以“去日桐花半桐叶”引出,生动描绘了桐树的变化,暗喻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接着,诗人提到“别来桐树老桐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观察,也流露出对时光不可逆转的无奈。接下来的“城中过尽无穷事”则展示了他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的疲惫与无奈,白头的象征更是加深了岁月的沉重感。最后一句“白发满头归故园”是全诗的情感高潮,诗人满怀愁绪,渴望回到故乡,表达了对亲情和故土的深深依恋。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蕴,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日桐花半桐叶”:描绘过去的桐树开花的景象,点出时间的流逝。
  2. “别来桐树老桐孙”:经过一段时间,桐树已经老去,暗示生命的无常。
  3. “城中过尽无穷事”:在城市中经历了许多事情,体现了生活的复杂与繁忙。
  4. “白发满头归故园”:白发是岁月的象征,诗人渴望回到故乡,表现深厚的乡情。

修辞手法

  • 比喻:桐树的变化象征人的成长与衰老。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工整,形成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故乡深切的思念。诗人通过桐树的变化和个人经历,形象地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归属感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桐花:象征青春与美好的记忆。
  2. 桐叶:代表生命的变化与成长。
  3. 桐孙: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成熟。
  4. 故园:象征归属感与思乡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桐孙”指的是什么?

    • A. 桐树的果实
    • B. 桐树的花
    • C. 桐树的叶子
    • D. 桐树的根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无所谓
    • B. 渴望与思念
    • C. 恨铁不成钢
    • D. 不屑一顾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对离别的感伤。
  • 杜甫《月夜忆舍弟》:则体现了对亲情的思念,情感上更为浓烈。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元稹诗选》
  3. 《唐代文学研究》

相关查询

拂云堆 塞下曲 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 过马嵬 暖川(一作征人歌) 柳杨送客(一作扬州万里送客) 送客还幽州 邠宁春日 奉和武相公郊居寓目 途中寄李二(一作戎昱诗)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立字旁的字 米字旁的字 食之无味,弃之不甘 坐贾行商 淹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薛的词语有哪些 列侯 魚字旁的字 破眼 谐辑 济世之才 丢盔撂甲 愓悍 旡字旁的字 包含董的词语有哪些 脱颖囊锥 让让 歺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