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7:10
《咏史上·董仲舒三首》
孟轲死后惟董子,道义两言扩古今。
性善七篇何落落,千秋不遇一知音。
在孟子去世之后,只有董仲舒继续传承儒家的思想,推崇道义,扩展了古今的哲学。董仲舒的《性善论》七篇文章何以如此沉寂,千百年来竟没有遇到一个真正的知音。
陈普,宋代诗人,生平信息较少,但他在诗歌创作上常表现出对历史和哲理的深刻思考。他的作品多以咏史、抒情为主,具有较强的哲学性和思辨性。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儒家思想复兴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吟咏,表达了对儒家思想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感慨,尤其是对董仲舒这一重要思想家的赞美与惋惜。
这首诗通过对董仲舒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孟子的死使得儒家思想的传承面临困境,而董仲舒作为后继者,承载了这一重任。他的道义思想不仅延续了古代的儒学,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然而,诗人对董仲舒的作品不被理解和重视感到痛心,这种情感在“千秋不遇一知音”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揭示了人才难得、思想难以传播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咏叹,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儒家思想传承的忧虑与期待,通过对董仲舒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才与思想未被重视的无奈与惋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董仲舒是哪个朝代的著名哲学家?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诗中提到的“性善七篇”指的是谁的作品?
A. 孟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怎样的情感?
A. 崇拜
B. 批评
C. 惋惜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陈普的《咏史上·董仲舒三首》更侧重于历史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前者更为沉思,后者则更为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