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7:0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03:39
竹
作者: 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竹子在水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荡漾着春天的绿影。
露珠在竹林的小径上滋生,苔藓的颜色轻轻拂过霜冻的根部。
竹子可以织成承载香汗的器具,也可以裁剪成钓鱼的工具。
三梁曾经被利用过,一节竹子敬奉给王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年),字长吉,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奇特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感情著称。他的诗风多用奇特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往往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创作背景: 李贺创作此诗时,正处于唐代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通过对竹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感悟。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高洁,李贺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竹》是李贺的一首颇具艺术魅力的诗作,以竹子为主题,表现了竹子的生机与美丽。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竹子在春天的生机勃勃,尤其是在水边的摇曳生姿,传递出一种清新而灵动的气息。诗中描绘的“露华生笋径”,不仅描写了晨露的清新,更隐喻了竹子在自然中的生命力。
李贺通过对竹子形态的细致观察,赋予了竹子多重的象征意义。竹子不仅是生活中实用的材料,亦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诗中“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句,既展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此外,诗末提到的“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背景结合,反映了诗人在对竹子赞美的同时,亦表达了对贵族生活的思考。整首诗以竹为线索,构建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让人感受到李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李贺以竹子的坚韧和高洁,寄托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批判,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贺的《竹》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竹子的生长
B. 竹子的实用性
C. 竹子与自然的关系
D. 以上都是
诗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贵族后代
C. 竹子的主人
D. 诗人的弟弟
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D. 以上都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