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5:1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5:19:17
《炼丹台》
作者:吴通(宋代)
我寻陶隐居,山中多古迹。
青障抚清泉,白云抱苍壁。
入经碎玉桥,便是幽人宅。
仙人昔炼丹,嶙峋一卷石。
俯视直千寻,凌空高百尺。
两水落沧洲,滔滔渺无极。
拂石坐片时,万籁俱寥寂。
但听松风声,耳边生淅淅。
长啸白云飞,山雨催诗亟。
诗成寄阿谁,赏识惟贞白。
我寻访陶渊明的隐居之处,山中有许多古老遗迹。
青色的山障映衬着清澈的泉水,白云环绕着苍翠的山壁。
走过碎玉般的桥,便是隐者的居所。
仙人在这里炼丹,峻峭的山石如同一卷卷书籍。
俯视山下,直达千寻,凌空而立高达百尺。
两条河流汇入沧洲,滔滔水势无边无际。
我在石头上坐了一会儿,四周万籁俱寂。
只听见松风的声音,耳边传来淅淅的细语。
我长啸,让白云随风而飞,山雨催促我写诗。
诗写成后寄给谁呢?只有贞白(清白无瑕)的人能够赏识我。
吴通,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炼丹台》是吴通对陶渊明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描绘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欣赏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炼丹台》通过描绘陶渊明隐居之地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清高理想的追求。诗中描绘的青山、清泉、白云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优雅的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诗的开头提到“寻陶隐居”,便将读者的思路引向陶渊明,这位追求自然与自由的诗人,显示出吴通对其的敬仰与追随。
随着诗的推进,诗人逐步描绘出炼丹台的环境:如“碎玉桥”、“幽人宅”,这些意象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美,也隐喻着高人隐士的生活。尤其是“仙人昔炼丹”,更是将隐居生活与炼丹的理想结合,传达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超脱世俗的思想。在描写环境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思考,“万籁俱寥寂”一句,恰好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最后,诗人以长啸和“诗成寄阿谁”收尾,一方面表达了对创作的热情,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外界认可的渴望。这种情感的交织,使整首诗既有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又有对现实孤独的反思,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高洁人格的追求,展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追求。
《炼丹台》的作者是谁?
A) 陶渊明
B) 吴通
C) 李白
D) 杜甫
诗中提到的“青障”指的是什么?
A) 山体
B) 河流
C) 云朵
D) 仙人
诗的最后一句“赏识惟贞白”的意思是:
A) 只有贞洁的人能理解这首诗
B) 只有真诚的人能理解这首诗
C) 只有有名的人能理解这首诗
D) 只有聪明的人能理解这首诗
答案: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炼丹台》的诗意和背景,同时也能通过互动学习增强对诗词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