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1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19:24
大江东去 其二 答陆俨翁
作者: 夏言
凤阁鸾台,受丝纶重寄,敢忘民物。
欲挽江河无气力,空羡岩岩立壁。
边塞烟麈,闾阎疾苦,赢得头颅雪。
凭谁整顿,济时全仗才杰。
天生圣主中兴,聪明神武,号令风雷发。
赤日中天腾照耀,多少爝沉燐灭。
补衮何功,调羹非手,勋业无毫发。
太平有象,不妨吟弄风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怀。诗中提到的“凤阁鸾台”象征着高贵的地位与责任,诗人承载着重托,不敢忘记民众的疾苦。尽管希望挽救江河,但却无能为力,感到无奈与羡慕那些巍峨不动的山壁。边疆的战火和城市的疾苦让人心痛,而谁能整顿这一切,拯救时局,全靠那些有才能的杰出人物。天生的圣主中兴,聪明勇武,能够号令风云,照耀大地。虽然有诸多的成就与功劳,但又有多少是实际的贡献呢?当太平盛世来临时,不妨吟唱风月,享受这安宁的时光。
作者介绍:夏言(1482—1548),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曾任内阁首辅,因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受到重视。他的诗歌多关心时政,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对贤才的渴望。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政治责任感。
这首诗以清晰的结构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开篇以“凤阁鸾台”引入,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高贵而沉重的责任。诗人不仅对自身的无力感到惋惜,也对国家的现状充满忧虑。中间部分,通过对边塞苦难的描写,突显了国家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艰难选择。
整首诗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对仗,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技巧。在描绘国家大势时,诗人提到“天生圣主”,显示出对领导者的期待与信任,期待有能力的统治者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光明。结尾部分“太平有象,不妨吟弄风月”,则是一种对未来安宁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乐观的情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反映出诗人对政治责任的理解与担当,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词测试
诗中“凤阁鸾台”指的是:
A. 高贵的地位
B. 普通人的生活
C. 战场
D. 自然景观
“边塞烟麈”中的“烟麈”指的是:
A. 边疆的繁华
B. 边疆的苦难
C. 自然的美丽
D. 诗人的忧伤
诗中的“天生圣主”意指:
A. 普通百姓
B. 懦弱的君主
C. 有才能的领导者
D. 不受重视的人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