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4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41:22
不落因果何曾堕,不昧因果何曾脱。
当堂镜破两头忘,扫影灭踪无摸索。
无摸索,何倚托。
秋风吹梧桐,树叶呜嚗嚗。
不受因果的影响,怎么会堕落?不迷失因果,怎么会解脱?
在当堂之中,镜子破碎,两头都忘却,
扫除影子,消灭踪迹,无法再去寻觅。
没有寻觅,何以依托?
秋风吹拂着梧桐树,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
作者介绍: 释法泰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以其深厚的佛理和诗才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蕴含哲理,具有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因果和存在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和自我认知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因果法则的思考。首句“不落因果何曾堕”,直接引入主题,探讨因果关系对人生命运的影响。诗中反复提到的“忘却”,不仅是在说对外在事物的忘却,更是在探讨一种内心的解脱与超越。诗人在描绘秋风与树叶的景象时,实际上是在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清晰。秋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恰似内心的波澜与宁静的交融,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从整体来看,诗歌是对自我和因果的反思,抒发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它不仅是对自身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哲理性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禅意,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因果法则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表达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编织出一种哲理的深度和自然的美感,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深思熟虑。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因果”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法则
B. 人生经历
C. 佛教哲理
D. 社会现象
“当堂镜破两头忘”中的“镜”象征什么?
A. 现实
B. 自我认识
C. 他人看法
D. 时间
诗中的“秋风”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季节变换
B. 时光流逝
C. 生命的脆弱
D. 自然的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释法泰的《颂古十二首》更侧重于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的美丽与宁静。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象中融入了深刻的思考,但释法泰更强调内心的解脱与因果的关系,王维则在表达对自然的感悟。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