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叠石溪二首》

时间: 2025-04-25 09:54:05

诗句

道傍行采药,石底卧题名。

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54:05

原文展示:

叠石溪二首
道傍行采药,石底卧题名。
野老相迎拜,溪童乍见惊。

白话文翻译:

在路边行走采药,石头底下躺着题名。
乡里的老人前来迎接,溪边的孩子见了惊讶。

注释:

  1. 道傍:指道路旁边。
  2. 行采药:在路边行走,采集药材。
  3. 石底:指石头的底下。
  4. 卧题名:指在石头下躺着,题写自己的名字。
  5. 野老:乡村的老人,指代当地人。
  6. 相迎拜:迎接并行礼。
  7. 溪童:溪边的孩子。
  8. 乍见惊:第一次见到,感到惊讶。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涉及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切互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历史的教训,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叠石溪二首》创作于作者晚年,正值宋代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诗中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乡民之间的亲切关系,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心态。

诗歌鉴赏:

《叠石溪二首》以其清新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对人情的关怀。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乡村场景:诗人在路旁采药,偶然发现石底下有人题名,传达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后两句则转向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互动,乡下的老人热情迎接,而溪边的孩子则因见到陌生人而感到惊奇,生动地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质朴。

整首诗的意境清幽,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美好。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因其真实而引人共鸣,体现了司马光对乡土情怀的真实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傍行采药:诗人漫步于路边,采集药材,展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2. 石底卧题名:在石头底下,有人躺着并题写自己的名字,暗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野老相迎拜:乡村的老人看到诗人,热情地迎接,并行礼,体现了乡村的淳朴与热情。
  4. 溪童乍见惊:溪边的孩子初次见到外人,表现出好奇与惊讶,反映了乡村生活的单纯与天真。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在结构上相互呼应,形成了和谐的对仗。
  • 意象:通过“采药”、“题名”等意象,传达出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人情的珍视,传达了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采药:象征着对自然的依赖与和谐,也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2. 石底:代表着历史的沉淀,人与自然的结合。
  3. 野老与溪童:象征着世代相传的乡村文化与人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叠石溪二首》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司马光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道傍行采药”的意思是: A. 在路边看风景
    B. 在路边采集药材
    C. 在路边打猎
    D. 在路边休息

  3. 诗中描绘的“溪童”是什么样的表现? A. 兴奋
    B. 惊讶
    C. 无聊
    D. 害怕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叠石溪二首》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与人情的和谐,但前者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相关的研究文章与传记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红叶 菩萨蛮 其十九 菩萨蛮 扑蝶 菩萨蛮(初夏) 菩萨蛮 菩萨蛮 初冬以言事系狱对月寄怀 菩萨蛮  其七 回文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八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喜新厌旧 兀字旁的字 一片志诚 疾风知劲草 拘罢 三条烛 挟冰求温,抱炭希凉 一谷不登 时不我与 花骨朵儿 凝澹 厄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